David Verbeek王洪飞【小玩意/An Impossibly Small Object】(2018)

蔡 玮 发布于 2018-03-30
做为一名实作者其实并不完全自由

撰文/蔡玮
本片是否表现为造意者个人的私小说形式的影象叙事,其实并不重要。引起我兴趣的是,造意者在片中现身所呈现的反身性社会学色泽。
造意者在片中出场为在影片创作场域「位置」的求者—一名「实作者」。实作者按照「性情倾向」累积资本—文化、社会、货币、符号各种资本,策划投入的量与产出的利润。而,性情倾向产生自社会世界的结构。前者又再复制了原本的社会世界结构,除非实作者透过反身性的自省,这个系统会无限复制延续下去(布赫迪厄)。因此,做为一名实作者其实并不完全自由。这是为何造意者无法回答播款审查者有关创作意图的问难。
即使,场景从阿姆斯特丹换到台北,作者依旧是按照过去的成长困境,捕捉符号、编码。一则青梅竹马离散的悲感童话,即使变换了时空、角色对调,内在的结构依旧不变。说到结构,我心里想的是作者在片中提到他的摄影主题总是围绕「都市的层次」—一种结构的暗示。
女友讪笑作者的创作主题空洞、方法一陈不变,这样又牵涉到「习性」。作者在片中扮演自己,这是反身性的宣示,他对自己的习性省察,表现在从作品回溯到成长历史的心理结构的内在戏剧动作。他对世界杯预赛转播观众的冷静旁观,透露了他对现象中个人实作者对习性依赖的警觉,这又是另一项反身性的姿态—此时我又想到主人翁与餐厅女顾客的对话内容,因为习性与反身性的关系正如酒精与醒酒的碳酸饮料的关系。
艺阵的大傀儡、台北的夜空、用暗示高科技的LED点缀的风筝与球鞋、新旧建筑混杂的都市空间等,这些意象的征用与编码过程的展示,就是接受台北影片制作资源(场域结构的一种表现)的答辩—一个不得不驯服体制者的政治。大傀儡暗示了整个影片艺术场域、人生故事场域中,无法摆脱的结构制约,后者又再度化身为客舱年长的女物理学家所声称的、毕生研究的主题—黑洞。但,大傀儡也好,黑洞也罢,重要的是反身性所针对的隐身在实作者身后的场域权力结构。这企图经常遭到忽视,以致(实作理论)经常被误读为一种哲学上的循环论证或宿命论(〈反思社会学的论题〉,布赫迪厄、华康德),后者如主人翁之父对造意者到目前为止的生涯的定论—静止不动或探索世界都是一种自我逃避。
即使,找不到片中有关让台湾发光的观光置入,但至少作者将反身性的议题抛向他曾经用心蒐罗与借用符号的岛屿上的人们。试想此时正挥舞政党旗帜、统独与民族主义大纛的人们,若能够省思当下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符号暴力—分类的武断性决定的秩序与正义的虚幻,造意者的「无限制的借用」也未始不可解读为一种深沈的寄语、期许。(蔡玮,20180329小玩意,2018金马奇幻影展)
Filmmaker:David Verbeek
Country:Taiwan, Netherlands, Croatia
Year:2018
Medium:DCP
Length:100’
Language:Chinese, Dutch, English
Producer:Patrick Mao Huang, Siniša Juričić, Leontine Petit, June Wen
Production Company:Flash Forward Entertainment, Nukleus Film, JDP Croatia, Lemming Film
Sales:Flash Forward Entertainment
Writer:David Verbeek
Cinematography:Morgan Knibbe
Editor:Luna Lee
Production Design:Klara Mucci
Sound Design:Taco Drijfhout
Music:Taco Drijfhout
Cast:Lucia, Chung Chen-Hung, David Verbeek, Klara Mucci, Lisa Lu
(iffr.com)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