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一抹金色的梦-日本琳派

夏蒂蒂 发布于 2017-03-08

(图一)尾形光琳《红白梅图屏风》,江户时代18世纪      


西洋美术史有19世纪的Art Deco,你知道在日本美术史上也有所谓的装饰艺术?大量的金箔银箔、绚丽璀璨、极致奢华,吸引了当时西方的艺文菁英。印象派梵谷、维也纳分离画派克林姆、席勒都是「哈日」一族,他们哈的除了浮世绘,另一个就是「琳派」(Rimpa)的作品。

 

一般认为,日本人很崇洋,从明治维新开始大量输入西方价值,大开大阔加速了日本的发展,其实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何尝不怀有浪漫的想像。去年东欧自驾行特别绕到维也纳参观席勒美术馆,目睹这位大师的许多珍藏:金碧辉煌的屏风、日本版画、器皿、中国扇子……在他晚期所绘一系列关于地貌、房舍的笔触,方形印章式的签名,是在前辈梵谷、恩师克林姆的画作中不曾出现的。

 

奥地利画家席勒是克林姆的学生,出生的年代(1890-1918)刚好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1912)重叠,天性反骨的他不安于形式化的古典主义,积极追自我的绘画风格,日本浮世绘、琳派恰好给了他创作灵感,并影响了当时许多的欧美画家。

 

拥有四百年历史的「琳派画作」被视为日本的经典风格,之所以称为琳派,是取其代表人物之一「尾形光琳」。他出身于制作贵族和服的望族,精通茶道、莳绘漆艺、博览古典文学,年纪小小就是文青,他那幅日本国宝级作品《红白梅图屏风》几乎成了琳派icon,深深影响后代的日本美学,如同备受世人喜爱的克林姆,其梦幻般的人物肖像、装饰华丽的画作,常被复制成各式各样的日常器物,以另类姿态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艺术是相通的,东西方思潮互为表里,据说奥地利音乐家马勒的交响乐钜作《大地之歌》,则是源自咱们中国唐诗的启示。至于那位醉心金箔银箔的克林姆,更是把奢华一路进行到底,还好他的学生席勒勇于跳框,从社会底层的卖艺人、妓女、贫童的生活群像中,画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浮世绘。

 

(图二)克林姆《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1905-1909时间不等


(图三)2016年购自维也纳・席勒美术馆的战利品

延伸阅读:

*「琳派」(Rimpa)传承大和王朝的美学意识:

http://okinishop.pixnet.net/blog/post/131377816-%E3%80%90%E7%90%B3%E6%B4%BE-rinpa-%E3%80%91%E5%82%B3%E6%89%BF%E5%A4%A7%E5%92%8C%E7%8E%8B%E6%9C%9D%E7%9A%84%E7%BE%8E%E5%AD%B8%E6%84%8F%E8%AD%98

 

*马勒《大地之歌》来自唐诗的启示:

https://capriccioterrie.jimdo.com/duet-column-1/%E5%94%90%E8%A9%A9%E7%9A%84%E5%95%9F%E7%A4%BA-%E9%A6%AC%E5%8B%92%E7%9A%84-%E5%A4%A7%E5%9C%B0%E4%B9%8B%E6%AD%8C/

 

*细看尾形光琳《红白梅图屏风》和克林姆《生命之树》:

http://artmagazine.com.tw/ArtCritic/article728.html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