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青春成长物语-小说《在火山下》
在还没有电脑绘图CAD之前,村井事务所的职员与徒弟们,每天以削铅笔拉开一天的序幕。如同早晨醒脑的第一杯咖啡,是一种仪式,也是对身为建筑人的期许。而且早上和下午至多只能用掉十支铅笔,过犹不及皆反应出用笔的草率与谨慎。
在这间十三人编制的设计事务所,奉行美国建筑大师莱特当年创办「塔里耶森」师徒制的团体生活。冬天在东京北青山办公,夏天则全体迁移到北浅间青栗村的避暑胜地(小说里称为「夏日山庄」的别墅)继续营运。山庄里有自己的农场、林地,员工靠着饲养的乳牛、鸡与栽种的作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三餐由员工轮流采买下厨,每个人都是生活艺术家。
小说里的男主角坂西彻,是一位美术大学建筑系就读的学生,毕业前毛遂自荐如愿来到这间事务所见习。他对建筑的信仰、他萌发的爱情、他对花鸟园艺的丰富知识…随着他的实习生活铺展开来,最后在一项国立图书馆的竞图案带至最高潮。虚构中又极为写实,可说是一本建筑师的青春成长物语。
以上是我前阵子看完的一本很喜欢的「类建筑小说」-《在火山下》的背景介绍。书名有两种意涵,一是「夏日山庄」所处的地理位置,附近有一座偶会喷发砾石的火山;另一层则象征这群建筑人每天战战兢兢工作、不容丝毫懈怠,就像在火山下的建筑修行。作者松家仁之把对建筑的专业知识,以小说的文体、浅显易懂的行文书写(译者吴季伦文笔流畅优美),随着故事情节一路读下来,就像观赏一出偶像日剧。除了精彩好看之外,还能吸收满满的营养,CP值超高。书中俯拾即是的精华佳句,读来十分感动,每一句都好想用笔抄下来。
所谓好的建筑,不只是盖在地面上,还应该深植在人的脑海里。关于这点,小说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好(P.153):「假如无法在人的心里留下如同除法的馀数那样的馀韵,代表那栋建筑乏善可陈。通常会烙印在记忆深处的,多半都是一些小细节。可是那种馀韵,绝对无法经由精密的计算制造出来,必须等到完成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会慢慢透显出来。」
建筑是需要时间去熟成的,建筑师非仅处理空间、时间、光影、声音、色彩、材料……的艺术家,除了要有三度空间的思考,更在于五感盛开的想像,这就是「馀韵」。如果我是建筑师,当一切条件整合后会试着问自己,是否喜欢这样的组合?是否喜欢空间里的无伴奏宁静?是否喜欢吹皱的池水映在墙上的波光?这些无法经由电脑绘图精算出来的细微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居住者的心境,把房子住成另一个自己。
如果你喜欢建筑、热爱生活,又不想阅读深奥的建筑理论,这本364页的长篇小说《在火山下》相信很适合你。书中除了STUDY瑞典建筑师阿斯普朗德的两件精彩作品《林地公墓》、《斯德哥尔摩市立图书馆》外,隐形在字里行间的平立面图中,我找到了许多阅读建筑的乐趣。很喜欢的一本小说,推荐给大家。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