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焰火
蔡 玮 发布于 2017-05-01
吉安弗兰科罗西 Gianfranco Rosi【海上焰火 Fire at Sea】(2016)
撰文/蔡玮
小男孩一个人独自在浮板码头上。他习惯性的以手做枪,向上方与四方,将不可见的敌人、猛兽轰个稀烂。小男孩又是习惯性弱视的患者。自从他听从医师的建议,遮住瞄准残害鸟儿的弹弓时的一只眼,训练用另一只眼观看世界,他对鸟儿的态度起了微妙的转变。鸟儿代表自由自在的生命,而夜里当牠蛰伏在树梢上,正是鸟儿最脆弱的时候。小男孩的存在,以及他憧憬未来继承父亲成为海岛上的一名渔夫的心情,本身就是种浓浓的文学兴味的隐喻。这又让我想到他尝试独自在海上划行,左右不平衡、差点陷入大船的夹缝中、险相环生的象征意义。
构图精准。摄影与背后的情绪既安静、又睿智。可说是用构思一篇小说的思维、美感,所做的近乎完美的纪录片呈现。片中传递的是,最普通的家庭、最稚朴的心灵,在难民事件层出、无限延伸、无法逃离的辐射下,在一般人情绪、情感上所蒙受的无形又巨大的影响。
日常我对地中海难民新闻的关注,给了我以下的认知与体认。六成以上属于经济难民,意即为了寻求更好的工资与生活,被迫、或自愿向外输出。但共同的遭遇是,在抵达欧盟所属国家的目的地之前,在经过的途中遭到一层又一层的剥削。迫害者除了传统与地缘意义上的国家、腐败官僚,还包括基于各种目的与动机、经过设计规划、靠此自肥的任何武装团体、中介力量。传统意义上、负有保护一国国民的国家主体消失了,或只存在于想像当中。这是各方力量,利用跨国的人口流动,共同创造出来的寻租方式。统治者可以既驱赶你,又向你收中介费。由于难民的输出,目标总是一次性的,从固定次数的赛局角度,人蛇总是能在最后一刻违背彼此合作的承诺,谋取最大的利益,付出最小的成本。以致难民们因为超载、船只缺少动力,或因天候、疾病,个人遭洗劫、人身侵犯等各种原因,在海上、船上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所有。
要阻止类似的人道灾难发生,即使为移出地区提供建立工作机会的产业的必要资金也无法遏止歪风。何况,即使面对的是传统定义下的官僚体系,也必须提防腐败势力的从中作梗、扭曲、中饱自肥。更何况那些新兴的政治武装力量,过去宗教的教义、政治主张的语汇,都被再利用为壮大自身力量的意识型态工具。富国与强国,理论上看似可以用坚壁清野的手段来杜绝上述力量的渗透。但,现实上并非如此。而最强调反恐的国度,也可能成为替恐怖主义的宣传添加材火的利用工具,与打击目标。更有甚者,反恐大国也可能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采取独立、专断的措施,而不论想像中的敌人是否真实的存在、或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又或者不过是以小国、弱国、文化或体制有所差异的国家为牺牲,来满足大国富国强国自身、或领导者个人权力极大化的欲望。
反恐战争遇上传统意义的大国,另一个侧面就是对小国、邻国、弱国或族群的侮辱、欺压。现实主义政治,既然对恐怖主义无解,反恐战争也注定了两面刃的矛盾性质。做为某种反恐意义下的受害者的我们,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就是坚定自由的信仰。唯有自由与尊严的坚持,才能打开任何一方以现实算计为诱饵的种种绑缚。
小男孩可能继续朦胧地憧憬着长大后能实现未来的渔夫梦。虽然,他可能隐约感受到海上的风景已经大大的转变。或许他长大之后,会痛恨童年梦想遭到破坏、糟蹋。他可能会体认到,来自沙哈拉的风尘飘落的大量不可见、又顽强的无数菌丛-如媒体报导,正是他无名心绞的治病因。他也可能因此深刻的体悟到,地缘上既然无法分割,那么,就必须将抗争的力量传播到任何可能的角落,且一直维持到最后一刻;也就是体会到满足于安逸、白搭便车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过去。也唯有到了那时候,小男孩才算得上,真正面对当年让他无名厌恶周遭一切的根源所在。不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一切都是外加的,且唯有联合一切有真切体认的人,一起捍卫身为人的自由与尊严,才能摆脱一切潜在的威胁,获得真正心灵的解放。
导演:
吉安弗兰科罗西 Gianfranco Rosi
编剧:
吉安弗兰科罗西 Gianfranco Rosi ............written by
Carla Cattani ............idea
撰文/蔡玮
小男孩一个人独自在浮板码头上。他习惯性的以手做枪,向上方与四方,将不可见的敌人、猛兽轰个稀烂。小男孩又是习惯性弱视的患者。自从他听从医师的建议,遮住瞄准残害鸟儿的弹弓时的一只眼,训练用另一只眼观看世界,他对鸟儿的态度起了微妙的转变。鸟儿代表自由自在的生命,而夜里当牠蛰伏在树梢上,正是鸟儿最脆弱的时候。小男孩的存在,以及他憧憬未来继承父亲成为海岛上的一名渔夫的心情,本身就是种浓浓的文学兴味的隐喻。这又让我想到他尝试独自在海上划行,左右不平衡、差点陷入大船的夹缝中、险相环生的象征意义。
构图精准。摄影与背后的情绪既安静、又睿智。可说是用构思一篇小说的思维、美感,所做的近乎完美的纪录片呈现。片中传递的是,最普通的家庭、最稚朴的心灵,在难民事件层出、无限延伸、无法逃离的辐射下,在一般人情绪、情感上所蒙受的无形又巨大的影响。
日常我对地中海难民新闻的关注,给了我以下的认知与体认。六成以上属于经济难民,意即为了寻求更好的工资与生活,被迫、或自愿向外输出。但共同的遭遇是,在抵达欧盟所属国家的目的地之前,在经过的途中遭到一层又一层的剥削。迫害者除了传统与地缘意义上的国家、腐败官僚,还包括基于各种目的与动机、经过设计规划、靠此自肥的任何武装团体、中介力量。传统意义上、负有保护一国国民的国家主体消失了,或只存在于想像当中。这是各方力量,利用跨国的人口流动,共同创造出来的寻租方式。统治者可以既驱赶你,又向你收中介费。由于难民的输出,目标总是一次性的,从固定次数的赛局角度,人蛇总是能在最后一刻违背彼此合作的承诺,谋取最大的利益,付出最小的成本。以致难民们因为超载、船只缺少动力,或因天候、疾病,个人遭洗劫、人身侵犯等各种原因,在海上、船上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所有。
要阻止类似的人道灾难发生,即使为移出地区提供建立工作机会的产业的必要资金也无法遏止歪风。何况,即使面对的是传统定义下的官僚体系,也必须提防腐败势力的从中作梗、扭曲、中饱自肥。更何况那些新兴的政治武装力量,过去宗教的教义、政治主张的语汇,都被再利用为壮大自身力量的意识型态工具。富国与强国,理论上看似可以用坚壁清野的手段来杜绝上述力量的渗透。但,现实上并非如此。而最强调反恐的国度,也可能成为替恐怖主义的宣传添加材火的利用工具,与打击目标。更有甚者,反恐大国也可能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采取独立、专断的措施,而不论想像中的敌人是否真实的存在、或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又或者不过是以小国、弱国、文化或体制有所差异的国家为牺牲,来满足大国富国强国自身、或领导者个人权力极大化的欲望。
反恐战争遇上传统意义的大国,另一个侧面就是对小国、邻国、弱国或族群的侮辱、欺压。现实主义政治,既然对恐怖主义无解,反恐战争也注定了两面刃的矛盾性质。做为某种反恐意义下的受害者的我们,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就是坚定自由的信仰。唯有自由与尊严的坚持,才能打开任何一方以现实算计为诱饵的种种绑缚。
小男孩可能继续朦胧地憧憬着长大后能实现未来的渔夫梦。虽然,他可能隐约感受到海上的风景已经大大的转变。或许他长大之后,会痛恨童年梦想遭到破坏、糟蹋。他可能会体认到,来自沙哈拉的风尘飘落的大量不可见、又顽强的无数菌丛-如媒体报导,正是他无名心绞的治病因。他也可能因此深刻的体悟到,地缘上既然无法分割,那么,就必须将抗争的力量传播到任何可能的角落,且一直维持到最后一刻;也就是体会到满足于安逸、白搭便车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过去。也唯有到了那时候,小男孩才算得上,真正面对当年让他无名厌恶周遭一切的根源所在。不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一切都是外加的,且唯有联合一切有真切体认的人,一起捍卫身为人的自由与尊严,才能摆脱一切潜在的威胁,获得真正心灵的解放。
导演:
吉安弗兰科罗西 Gianfranco Rosi
编剧:
吉安弗兰科罗西 Gianfranco Rosi ............written by
Carla Cattani ............idea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