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带我走》走过偶像的音乐路
至今它仍保有多项纪录,当年由史蒂夫·巴伦 (Steve Barron)执导拍摄铅笔漫画风的MV,结合动画与真人,制作出时至今日依然令人惊豔不已的音乐录影带,当年理所当然拿下MTV年度最佳音乐录影带奖,犹如电影明星般帅气的主唱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更掳获全球无数的女粉丝,在〈Take on Me〉动人的歌声下和动人的MV中,每个人都想把A-ha或说主唱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带回家。
太帅、歌太红,会不会成为音乐发展的一项原罪?纪录片《阿哈:带我走》(A-ha - The Movie)带我们回顾A-ha一路走来的发展过程。从片中会发现他们的成功真的并非偶然,先说〈Take on Me〉这首歌,早在保罗·瓦克塔-萨沃伊 (Paul waaktaar-savoy)、马格纳·福鲁霍尔曼 (Magne Furuholmen)年轻时成军的「BRIDGES」时期,就已经创作出来了,他们做了很多版本,纪录片中带了几个本,真的很有趣,让我们看到、听到,一首曲子,不同的表现方式、编曲方式,表现出来的效果,可以有如此大的差异,2016年「a-ha - Cast In Steel live in concert」作为演唱会安可曲的〈Take on me〉又是另一种曲风表现。〈Take on Me〉歌曲录制完成后,也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从此一帆风顺,在1985年那个MTV年代里,畅销金曲,无一例外,都有支令人惊豔的MTV。那个年代电影癡曾经和同学讨论MTV之于音乐存在的必要性(毕竟电影癡个人非常依赖音乐电台,MTV对电影癡而言非必要),很多同学都表示,透过MTV才能更了解一曲歌,也就是说对一般人来说,他们透过MTV认识那首音乐。
他们第一支音乐录影带,实在很平凡,虽然Morten一样那么帅,歌也一样讚,可是不出彩的MV,吸引不了众人的目光,直到史蒂夫·巴伦 (Steve Barron)的巧思,将A-ha的音乐魅力展露出来,才真正发烧全球。
1985年一样很红的歌就是Tears for Fears〈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占据美国Billboard排行榜第一名长达24周,长到让电影癡每周都觉得怎么又是它(〈Take on Me〉居榜首有27周嚘,基本上两首歌「统治了」1985年的全世界(大误),咦为什么印象中好像不同一年啊!啊原来是上下学期不同年级XD)。但论MTV,应属Dire Straits〈Money For Nothing〉较为吸睛,一样也是结合动画与真人的MTV。说来1985年在流行音乐上还真是要重的一年,当年Billboard上榜的还有Wham!〈Careless Whisper〉〈Me Up Before You Go-Go〉、Madonna〈Like a Virgin〉〈Crazy for You〉、Paul Young〈Everytime You Go Away〉、Starship〈We Built This City〉,还有援非之歌〈We Are the World〉……,当年A-ha的〈Take on Me〉要在如此众星闪耀的音乐年代里脱颖而出,真的非常不容易。
以上写了这么多关于〈Take on me〉,因为这首歌之于A-ha是如此的重要,更因此成为他们音乐发展的一个瓶颈,至今,很多人只认识A-ha这首歌。对成长于80s~90s的人来说,A-ha开启了一扇窗──认识北欧(挪威)音乐,在A-ha之前,我们也只知道红于迪斯可年代的ABBA(瑞典)。
冲上美国Billboard排行榜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当时资讯传递不像现在可以透过网路,无国界、无时差,那时全世界乐迷的焦点就是Billboard排行榜, 1986年FALCO(奥地利)以一首德语歌〈Rock Me Amadeus〉进入美国Billboard可说是前所未见,FALCO红遍全球后,顺便《FALCO 3》发了一张英文专辑,以电影癡个人观点,《FALCO 3》的德文专辑比英文专辑讚,但对于有些非常坚持要听懂歌曲在唱什么的人来说,英文专辑就很重要。
红遍全世界,想来是音乐人的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欧洲乐团以英文创作,而传唱全球),怀抱着这样远大的梦想,当年的A-ha才会离度重洋来到音乐重镇伦敦发展,他们跟所有人一样,都曾怀才不遇,等待着他们的知音;也曾二度解散,走到今天,能三度合体,唯有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对电影癡来说〈Take on me〉或许是最红的歌,喜欢他们,最主要是音乐曲风的独特性,而且主唱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嗓音惊人的跨音度(据说他可以跨越五个八度,但他本人在2009年说〉:「老实说,我从来没有数过。」)音色清透,演唱时彷彿带着风,引领我们跟着翱翔,〈Hunting high and low〉很能代表A-ha的风格,〈Stay on these roads〉则非常扣人心絃,他们重新诠释的〈Crying in the rain〉也很有代表性,2000年后,陆续发了《Minor Earth Major Sky》2000、《Lifelines》2002、《How Can I Sleep with Your Voice in My Head》2003、《Analogue》2005、《Foot of the Mountain》2009、《Cast in Steel》2015和2017一张《MTV Unplugged: Summer Solstice》。风格依然很A-ha,而不只是〈Take on Me〉的A-ha,如果以世界音乐来说,就是挪威的摇滚风(哈有解释跟没解释一样XD,有人把他们归类为NEW WAVE和POP/ROCK,差不多就这个意思)。不过目前他们巡回演唱还是以旧作为主。
就音乐风格上,A-ha一点都不泡泡糖,应该说,1980s年代任何可以蝉连排行榜冠军多达数周以上,都不容小觑,当然电影癡也没有看轻泡泡糖风像的意思,那时最红的代表凯莉·米洛Kylie Minogue〈I Should Be So Lucky〉和瑞克·艾斯里Rick Astley〈Never Gonna Give You Up〉真的就像纪录片中所描述的那样,走在街上,不论哪个店家放的音乐都是这两首歌,而可以「传唱千里」的任何一首歌,都有共同特色,那就是歌手的嗓音非常具有传染力,凯莉·米洛和瑞克·艾斯里复出后,都走出他们偶像的框架,凭借音乐实力占有一席之地。浩瀚星海中,不论是哪个领域,能跨出偶像来的,绝对是,特色和实力!而且现在回头去听那些泡泡糖的歌,还真的很好听呢,难怪大街小巷都播送。
回到纪录片,全片收了三十多首歌,熟悉A-ha的粉丝会忍不住跟着哼,电影的音效非常讚,完全表现出主唱嗓音的清透感和A-ha歌曲乐风的空间感,而且超大银幕可以清楚看到,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真的超会抛魅眼、放电的,实在很难不被电晕,真的是天生就属于舞台(啊好想看他们的演唱会啊!大家一起许愿!),愿望实现前,先进大银幕洗礼。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