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期待与落空的暧昧(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 9 Kreutzer)

夏尔克 发布于 2023-03-24



贝多芬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9号(OP47)创作于1803年,原来的标题是"为了钢琴和一把必须的小提琴奏鸣曲,具有
协奏曲风格,像是协奏曲",作品题献给英国非裔小提琴家乔治•布里奇托(George Bridgetower,1778-1860),题词为"Sonata mulattica composta per il mulatto Brischdauer, gran pazzo e compositore mulattico"(混血奏鸣曲,为混血儿布里奇托创作,一个伟大的疯子混血儿作曲家)。但这"混血"是什么意思,是因为大幅增加小提琴的比重,像是小提琴与钢琴的混血吗?...怀疑


完成后不久,布里奇托和贝多芬首演了这首曲子,他是用视奏的方式,因为没有时间排练。首演后两人却闹翻了,他侮辱了一位贝多芬的女性朋友~愤怒的贝多芬撤掉了这首曲子的题词,改献给了当时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克罗采(Rodolphe Kreutzer),从此就常被称为"克罗采奏鸣曲"(Kreutzer Sonata)。

但克罗采非常不喜欢这首曲子,拒绝演奏,真的是一波多折。但后世会知道他的名字,很多也是来自于”克罗采奏鸣曲”,也算是个讽刺。那为什么拒绝呢?可能是因为其演奏难度与长度,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我觉得曲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暧昧与疯疯癫癫,可能才是主要原因,克罗采直接说:
不知所云…


这首曲子还激起了一些后世的涟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儿子是钢琴家,他听到儿子与一位小提琴家在家中合奏克罗采奏鸣曲,就写了一篇关于杀妻者的小说
《克罗采奏鸣曲》。故事中,男主角的钢琴家妻子和一位小提琴家过从甚密,又听到两人在合作演奏克罗采奏鸣曲时默契十足,心中起疑,继而发现奸情,将妻子杀掉的故事。而捷克作曲家杨纳杰克受到这部小说的影响,也创作了一首名为《克罗采奏鸣曲》的弦乐四重奏,当时已年近七十岁的他,却爱上小他四十岁的有夫之妇,心中熊熊之火难以言喻,又为这首奏鸣曲的”暧昧历史”添上一笔了...
 

那还有什么八卦呢?够了啦,先听音乐重要。以上是我喜欢的由Oistrakh演奏钢琴,Lev Oborin演奏小提琴的著名版本(1962)。第一乐章是3/4拍子,A大调,刚开始是小提琴独奏,在谱上写了需要3-4个音组成的和絃,小提琴家会用分解和弦,先是往下,后来又往上,最后以主调和弦的经过音结束,纯洁的如同巴哈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接续的钢琴却让人有点失望~因为出现f音(0:37),比预期的的升f音(A大调的组成音)降了半音,而变成a小调,有点忧郁与停滞,暗示了另有心事,可能不是所想的那么单纯...这"比预期的降半音"手法,在后面会不断出现。虽然旋律大致与刚刚小提琴的相近,句尾却转向更奇怪的调性G大调~若a小调的话,应该要是升G才对,所以又是比预期降半音…即使小提琴展示出日后会变成第一主题的拉长旋律(1:19),但钢琴还是继续在奇怪的G和弦中打转(1:23),两者的不协调让音乐小心翼翼,不断重复往上试探(又出现比预期降半音的效果,1:33),直到把G音消除,才确立了a小调(1:47)。

急板的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开始(1:55),从刚刚向上的音型开始,几乎等于是乐章开始小提琴独奏的反向,但又是g音干扰了小调(2:06),即使钢琴重来一次也没能解决,还好靠小提琴才终于达到(2:27),却很快被小提琴坚持的e音和弦干扰(2:52),这里已经暗示E大调,且可以真正消除G音的影响~因为在E大调一定要升此音,在连续解决到E音后,钢琴也被激发,第二主题也顺利由小提琴拉出(3:11),太好了,这是E大调!

别高兴太早~有没发现谱上的记号都没变?若是此调,应该会直接在左边规定要升四个降记号,贝多芬却宁愿用临时升降记号,表示还有变数~果然钢琴应该重复这个旋律时,却没有跟上,G音又出现了(3:27),又是比预期降半音的效果~还让调性有转弱到e小调的疑虑,小提琴只好又来护持,在一个终止后,突然转到G大调(3:41),好吧~G音既然那么爱搞破坏,就给你当一回主角吧!随后就像是得逞那样兴奋的滚动….

但G音的目的,并非自己当主角,而是要转到关系小调e小调(4:05),那之前就已出现了,何必绕这么一大圈呢?...其实是为了这个重要的小结尾主题,你可以说是第一主题的某种回归,因为前面也是上升音阶,你也可以说是第三主题,这倒是第一次由钢琴发起当主角,小提琴只是用拨奏和弦,然而又再度被奇怪的和絃打断,发出了冰冷的D音(我们预期的应该是升D,还是比预期降半音),并用小提琴拉长(4:47),还好这个怪音解决到到c音后,以此转回主调~a小调,我只能说这些方法很自由,但也有些暧昧不清:

发展部就以此小结尾主题开始(4:53),不断重复,但几乎每次都转调,又出现了比预期降半音的效果(4:59),这现在成了转调利器,气氛变得更激烈。小提琴在钢琴的流动中,变的片片段段,还一直拉高(5:39),好像快溺水了在尖叫,效果很特殊,好不容易才定神下来,又用了比预期降半音的效果(7:01),将曲子调回第一主题的上升音阶,从而让a小调第一主题再现,有趣的是,这里已是小提琴与钢琴协同一起。

第二主题转到A大调(8:32),是呈示部E大调的属调,为小结尾主题(9:31)转回关系调,也就是主调a小调做准备,尾声是第一主题的强力推进(10:30),稳定在a小调,但突然转到慢板(11:10),小提琴奏出了第一主题的变体,但钢琴又出现了比预期降半音的效果(正常的音应该是在b,不是这里的降b),好像在害怕什么似的...乐章就急速的以a小调结束。



黑白混血的小提琴家乔治•布里奇托尔

第二乐章(11:51)是个变奏曲,行板,很平静的F大调主题,先是钢琴,后来由小提琴接续,这大概是小提琴家最能表现其情感与技艺的地方,也没什么那种与"期待不符"的情形,平衡了上一个乐章,我想如果没这个乐章的优美与平易近人,也许这首奏鸣曲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接下来将主题作四段变奏(14:28),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每个变奏结束时都有休止符隔开,直到最后主题又出现(24:14),也会再加以变奏,以作为结束,听起来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祝福气氛,但小提琴与钢琴拍点要搭配的好却不太容易,需要很好,甚至...很亲密的默契才行。

第三乐章(27:15)是急板的塔朗泰拉舞曲,刚开始钢琴的钢琴和弦就宣示了A大调,音乐也在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力下成长,但还是在进行转调,直到属调E大调才出现了确定的第一主题(28:00),这是一个快活的先上后下音阶,会如此开心也是因为把第一乐章呈示部时的E大调第二主题未竟之业完成的关系(那时很快就被干扰了),但第二乐句却把导音升D降半音(28:05),再度出现与期待不符的情形,还好又转回去E大调。

这主题经过变化与转调后,再现时回到了该有的主调A大调(31:18),眼看就要以此调结束了,但尾声却又转到E大调(33:21),却又像被掩盖一样,就被急驶而来的A大调掩盖,结束全曲。

E大调是要升四个音~C,D,F,G,而A大调只要升三个音~C,F,G,所以少升了一个D,当贝多芬将E大调当第一主题大为展开后,最后却是以A大调结束(即使最后还提醒了一下E大调),由于A大调比预期的E大调少升了一个半音,所以又是一种与期待不符的情形,也让这首曲子的结束虽欢快,却给人一种没能完全发挥的遗憾,说难听点,就是"欲求未满" ~也许贝多芬只是用特殊的方式写曲子,让两位主奏者在水乳交融外(混血),又各有其心事,但对期待的不断落空,却又一再尝试,只是让这样暧昧的情愫更加增温,这也是吸引人之处。现在又有研究显示贝多芬与布里奇托并未闹翻,所以这曲子应该是"布里奇托"奏鸣曲?看来这首曲子的谜,又将持续下去了...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