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的分析与突破(Brahms Symphony No. 1 Op 68 analysis)

夏尔克 发布于 2023-04-05



据说布拉姆斯是在22岁时(1855)听到舒曼的"曼福雷德序曲",才想要写自己的交响曲,但他一直有点迟疑。给指挥家毕罗(Hans von Bülow)的信中,他说:"听到贝多芬巨人的脚步声从后面传来,让我不怎么想写"足证贝多芬经典的九首交响曲,给他的压力之沉重。

但他还是在此事上努力,同年就想把原本是双钢琴曲的奏鸣曲改成交响曲,之后放弃(后来成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1861年写了第一乐章的原始构想,直到1876年他四十三岁时才完成,总共花了十五年的岁月推敲,果然首演后就被毕罗称为"贝多芬的第十号交响曲",也被视为是贝多芬传统的继承人,受到听众的热烈喝采。

最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第四乐章的主题与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第四乐章著名的"快乐颂"主题相似,做为继承者十分合适,但也有很多与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相似点,包括常用三短一长节奏(俗称命运动机),乐团编制除了都是两管制外,也都有两支小号+三支长号,以及两支低音管+一支倍低音管,调性也是从第一乐章的c小调到最后的C大调,这应该是有意为之的。

此外与布鲁克纳十年前完成的第一号交响曲,两者调性相同,编制相近(布拉姆斯只多了一支倍低音管),也常有三短一长的动机,还都是在作曲家四十出头时完成,未来两人将成为音乐上的敌手,但我越听他们的作品,就觉得相似处越多,这是后话了,以下是拉图指挥柏林爱乐的版本,影片中已有附乐谱。



第一乐章6/8拍子,刚开始的序奏定音鼓打出连续的主音c,显得隆重而有冲击性,但管乐与弦乐的走向刚好相反~管乐是向下(三个半音音程),弦乐则是往上(还是三个半音音程),互相对抗,造成不和谐的冲突,节奏也满复杂,尤其弦乐部分充满切分音,管乐则否,比较明显的弦乐大致旋律走向是先上-后下,并且这""是带着大幅音程逐渐大跳下去的(0:27)...管乐的三短一长节奏(命运动机,0:23)也很重要。

这么有创意的前奏,却以所谓的属和弦终止(0:48),这倒是很传统的...然后就是刚刚"带着大幅音程逐渐大跳下去"的因素(0:48),只是换了管乐,随后序奏又来了一次(2:02),在G大调结束。

随着管乐再度演奏下行音阶,第一主题出现(3:07,还是G大调),用的就是弦乐的上行音阶(只是改成琶音),以四个音符为基本单位的状况渐渐出现(后来的3:18,3:25,3:45,4:02,5:14...都是,可以数数看),也有"带着大幅音程逐渐大跳下去"的因素(3:18),后来的半音上行也来自序奏(3:31),但低音是半音下行,两者还是在对抗。

这主题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先向上+后向下的动机,就是把序奏乃至于第一主题简化后的结果,以做为总结,就好像写论文一样...他在20年前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也用了同样的手法。

随后是弦乐拨奏(4:31),但还是半音上升,只是没那么集中散散的,竖笛吹出了四度向上(5:29),随后由长笛,双簧管与法国号接续,这里一样让人想到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但此处调性已离主调c小调很远了,布拉姆斯在小结尾借由三短一长的命运动机节奏(5:48),和弦乐的先向上+后向下(6:12),将调性稍微接近一些。

发展部就是把弦乐上升作推演(6:23),也有"带着大幅音程逐渐大跳下去"的因素,终于听到每个音时值都一样的平和旋律(7:14),型态还是先向上+后向下,将第一主题的半音改为全音较为和谐(这也是他惯用手法),但调性却是很远的降G大调,就进入一段绝妙的转调过程,以回到c小调,随着倍低音管的上升(8:32),又听到了序奏的三短一长节奏(8:37),还用鼓与法国号的ppp,好像是在远方,竖笛与双簧管也加入此节奏。进入渐强段,弦乐激烈演奏"带着大幅音程逐渐大跳下去"的段落(9:11),配合密接如催命般的三短一长节奏...弦乐要很不容易才能回到上升音阶,冲出重围。

再现部第一主题开始了(9:38),大致上呈示部差不多,只是在末尾转回主调c小调(12:14),尾声还是絃乐的向上,与木管(低音管)的向下互相冲突,只是因为力度比序奏弱,没那么激烈,结尾在定音鼓的三短一长潜伏的节奏上,将此上升音形扩展到横跨两个八度以上的琶音(13:35),甚至还转到关系调C大调,给人无限的仰望与光明,曲子就这样结束...纵然定音鼓也如序奏一样,继续敲打着。



布拉姆斯(1876年)

第二乐章是我四个乐章中最喜欢的,刚开始的E大调如果与上个乐章的结尾的C大调比较起来,就是用舒伯特式的三度转调法,也与舒伯特一样有种小清新...旋律是先向上+后向下的基本动机(14:07),法国号也有三短一长节奏(14:13),只是由微弱的法国号吹出,这升A音让和弦产生了魔法一样的奇妙感,却走向e小调...

E大调属调B大调先出来救援(14:31),经过他典型的一个长音+多个短音的节奏,以半音逐渐向上(又想到序奏),到达舒缓的高处才往下,但这和声(B大调的七和弦)却附加一个第四级音E(14:55),正是此乐章的主音,仍停留不走,这算是浪漫派的一种手法。

双簧管又是先上后下的音阶(15:17),以及三短一长的节奏,才回到E大调(16:00)完成整个主题。又延伸出第一小提琴演奏半音上升,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伴奏的单纯段落(16:05),小提琴热情冲出去,犹如第一乐章序奏开始那弦乐上升,这里其实是序奏的一种变体,但变得如此美妙实在是技法高超,也掩盖的很好。你发现了吗?

双簧管与竖笛开始一应一答,把曲子延伸到更远的调性,无拘无束,才在E大调长音的怀抱中(18:38)...要结束了吗?没有,还是接到了乐章刚开始的段落(19:03),又用小提琴首席以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演奏(20:14),倾诉情感,结尾一样有定音鼓,也有上升的琶音,与上一乐章相似。

第三乐章刚开始是下降音阶,两支竖笛&低音管&法国号就展现绝妙的降A大调四重奏(23:18),犹如轻缓走入花丛,与贝多芬三拍子蹦蹦跳跳的诙谐曲差异很大,这方面全无任何传承尴尬..标题也是"有点优雅的小快板"。2/4拍子有很多短小又顺畅的转折,最后是拉长音舒缓,还把弦乐拉来一起(23:24),一个乐句也是四小节十分工整。

然后是更延长的下降音阶,出现关系调f小调,升第四级音降b的诡异旋律(24:22里底亚调式),很明显的是下降音阶的变奏,有些所谓匈牙利舞曲的风格,而这只是点缀一下,又转回前面降A大调的旋律,更出奇不意的转到B大调,用的是将乐句结束的属音降E异名同音变换为升D,以作为B大调重要的第三级音,这种转调法也令人大开"耳界"(25:00)...

还转为6/8拍子,变得更活泼,随着木管同音宣示,弦乐奏出琶音向下(25:00),木管也出现了第一乐章序奏的三连音向上,三个因素升腾向上不断转调,木管的切分音节奏(25:35,把重音放在后拍效果)与弦乐强力的三连音(把重音放在前拍)的组合,还有低音的半音往上造成一种立体的效果,一向是这首交响曲我觉得最神奇之处。

再重复一次后,接到降C大调的下降音阶(26:24),好像预示甚么一样...(没错,就是第四乐章开头)再加上长笛与双簧管的索命式三短一长动机,气氛一下阴暗起来~但竖笛若无其事般返回降A大调,回到了开头(26:36),又充满了节奏的复杂对比,我只能说~布拉姆斯你真是难搞啊!...某种程度也让曲子的动力削减,很快结束这个乐章。

这乐章虽也像贝多芬的诙谐曲一样是A-B-A形式,但比贝多芬的复杂许多,形式除了开始那段外,后来也相当不对称,却有一种非凡的美感。



首演的纪念碑

第四乐章刚开始又是下降音阶(28:10),如前所述上个乐章就预示过了,由c音下降至g音,是要回到第一乐章的c小调?还是其属调g小调?那些下降的木管音阶,无论和声与旋律都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的序奏,但弦乐的先上后下模式,暗示了一个新的主题。

弦乐也拨奏出整首曲子的基本动机(29:00)~先向上,后向下,好像回到原初一样。过后又是下降音阶(29:18),新的主题想发展,但又被拨奏打断(29:47),变成了暗云密布(30:16),与低音的节奏又构成有趣的交错,到c音(30:45)后又下降至g,等于完成一个循环。

只是这里是减七和弦,形成暧昧状态,直到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以半音下降后,又配合持续的定音鼓与大提琴,让人有期待感。

法国号吹着下降音阶(30:53),长号与其呼应,好像在阿尔卑斯山谷的号角,配合弦乐仙气般的震音,犹如山谷间飘荡的云彩,效果绝妙,更妙的是这和声~C,G,降B(31:07),是与第一乐章刚开始那冲突的和声是一样的~只是那时是c小调,现在是G大调向着下属调C大调开启(又是四度关系),也暗示了这段音乐与序奏的关系。

又突然出现三支长号的圣咏(31:56),这是把主音C升半音到升C,变成了F大调的增和弦,又解决到正常F大调,转到属调C大调的号角段落(32:16),让气氛更让人期待。

突然,没有甚么预兆般,五部弦乐配合法国号的助奏,就奏出了长长的歌谣旋律(32:53),第一主题才真的现身,第一句正是之前那新的主题,布拉姆斯布局这么久才让其完全现身,其耐力让人惊叹,也被指为与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最后乐章的快乐颂旋律很像,这曲子被称为"贝多芬第十号交响曲"也是其来有自。但旋律刚开始的四度上升明显与快乐颂不同(32:53),而是来自于本曲重要的四度因素,但后来几句有些相似(像33:11),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最重要的还是那个中提琴的半音下降(33:10)~在主旋律的D音上,连续用了第五级-第二级-第三级七和弦等三种和声,其中都有D音但和声全不同,是让我激赏之处。另外这旋律也与乐章刚开始的下降音阶与"暗云"都有关系,原来这些布局只是为了导出这旋律,若细听下,还可听出其与第一乐章序奏第一主题的关联(尤其注意33:17与0:48&3:18的关系),这都是很有趣的地方。

这主题开始振奋人心的发展,贝多芬著名的"命运动机"三短一长节奏,也被圣化了(34:00)...这里的上升音阶也有点耳熟(34:07),然后的段落也是~这不是第一乐章的序奏吗?此时已将小调转为大调,唱出胜利的凯歌。

第二主题在属调G大调(34:30),接到的旋律也很熟悉(35:32)~这不就是前面那如暗云的主题吗?此时转到G大调属调D大调,似乎把暗云也解决,三短一长的节奏不断出现,然而整个呈示部却以压抑的e小调结束(36:39)。

这个调看似小调,却因为第一级音与第三级音是e,g,刚好是C大调的第三级音与第五级音,就这样瞬间转回C大调,第一主题又开始了(36:45)...这次加上了小号的点缀,更为光辉。

进入了发展部,第一主题不断转调,一下大调一下小调,像是犹豫不决,直到转回C大调(37:54),还是纠缠在一起,三短一长的节奏不断想主导(38:14),法国号高声吹出(39:18),终于把音阶导向往下,接回那阿尔卑斯山号角的段落(39:55),再现部开始,但最惊人的是借着下降音形,直接到第二主题,原来这主题也是来自于下降音形,并转回C大调(40:48),这样将第一主题给漏掉不再现,是非常大胆的方式,但也可能是因为在发展部之前,第一主题就已经反复过了...

接下来的方式与呈示部差不多,进入尾声,开始是如同第一乐章序奏那样的上行下行音阶搏斗(42:59),但最后是上行音阶胜利!到高潮时又转到第六级A音(43:51),圣咏再度出现,把主音C升半音到升C,更增兴奋感,但"撑住"了没有再往下!终于破解了先向上+后向下的宿命,并顺势解决到下属调F大调(44:00,加上重击的C音定音鼓),再以此回转到C大调,欢欣鼓舞的结束全曲。

这首交响曲的复杂程度超过他之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管弦乐配器也更有进步,气度恢宏且具重量感,但他能够
举重若轻,气势凌厉。但让人讶异的是两者的基本动机都是先向上+后向下,且到最后才能突破,相信布拉姆斯至此后能摆脱贝多芬的压力,开展出自己的交响曲风格来,而如此仔细推敲大费周章的第一号交响曲,终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