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二号交响曲/旧日的黑框与新生的喜悦(Brahms Symphony No. 2 Op 73 analysis)
布拉姆斯第二号交响曲是在他奥地利最南边克恩顿邦(Kärnten)避暑时完成的,那里靠近阿尔卑斯山,以其山脉与湖泊闻名,这首交响曲也充满了自然景物般的美丽壮阔,很早就被称为是他的"田园交响曲",其使用的大调与第一号的小调刚好成为对比,情况与贝多芬大调的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与小调的第五号命运交响曲类似。
他曾描述说克恩顿邦的韦尔特湖(wörthersee)充满音乐旋律,写作也特别顺利,与酝酿了十几年才写好的第一号交响曲相比,这首第二号从1877年的6月动笔,到9月完成,仅仅花了三个月左右,1877年12月30日首演即大为成功,第三乐章还被安可重演了一次,乐团是用了二管编制,去除了第一号交响曲的倍低音管,但加上了一把低音号,是他四首交响曲独有的特征,让曲子的低音更稳固,更有大自然的壮阔与恢宏。
布拉姆斯曾说这首交响曲是悲伤的,并要"加黑框出版",如同讣文一样,历来都认为这只是开玩笑,因为如此明朗,四个乐章都是大调的交响曲,怎会如此?也有布拉姆斯的朋友说他生性阴沉,就算兴奋莫名时,也会说:墓穴是我喜爱的!...那他会开这种玩笑,也不足为奇吧?但第一乐章刚开始后没多久,就有个在让我困惑的布局,似乎,这并不是开玩笑。以下是拉图指挥柏林爱乐的版本,有配合乐谱。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版,3/4拍子。D大调,刚开始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的主音D-导音C-主音C-属音A的组合,注意主音D-导音C的半音,与主音C-属音A的四度,我称为”主要动机”:
第一法国号奏出D大调第一主题(0:10),刚开始是小三度,第二法国号则与之对位,再加上低音管,成为和谐饱满的音响,与第一号交响曲的小调悲剧感有天壤之别,反而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田园风,难怪被称为是他的”田园交响曲”,再由长笛与竖笛接续,完成八个小节的结构,第一乐句的句尾是四度下降,第二句的句尾是四度上升回到主音,相当对称完满,这主题犹如与主要动机对话,安慰其半音式的不安。
随着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在第六级音B与半音差升A音(0:22),暗示有可能转到关系调b小调,低音管随后还加以模仿(0:28)...但属音A很快在低音就位(0:31),导引曲子转到属调,而高音柔和的小提琴像是给音乐洒上了阳光(0:41)。
随后是长号与长笛在属调与主调间的迟疑,随着乐章开头的半音音程又出现(1:23),还是由前面没出现的双簧管奏出,属音A解决到主音D,前面半音+四度的组合变成半音+三度(1:26),旋律变的比较流丽,小提琴的高音倾洩而下,又以琶音绽放开来,配合中提琴与大提琴流动的和弦(这里去除低音大提琴,让声部很清澈),后来出现的切分音也是此曲要素(1:43,应该说是布拉姆斯所有作品的要素),开头的主音D-导音C-主音C-属音A由管弦乐总奏奏出(1:49),乐团全部动了起来,犹如春天甦醒,但这里带着不和谐的减七和弦,是怎么回事呢?是事有蹊翘,还是仍乍暖还寒?
我的感觉是像蛋壳破裂,小鸡钻出,如同旧的已死,新的诞生,所以布拉姆斯说要"加黑框出版",我觉得很适当啊,这也正是自然界的循环。这和弦被轻松的木管乐慢慢解决掉,在一个如迷失在森林的半音上升后,大提琴奏出属调A大调旋律(2:26),成为第二主题,刚开始的音阶透露一种仰望感,但用关系调升F小调和弦,听来有点落寞(就是那转典型布拉姆斯的秋意),小提琴则在其上奏出跳跃性的音符,与之成为对比。而借着半音上升,让此仰望被拉开成两个八度(3:29),拒绝了秋天的灰凉,小提琴再度扮演洒上阳光的角色,注意这旋律(3:46)~先五度上升,再全音下降,后回到主音。这旋律经过倒装(4:00),又恢复(4:07),也都是由低音声部先引导,但后面出现的,都是一堆半音+N度音程的模式,仍未脱主要动机的范围。
布拉姆斯(1877)
回到了第二主题(4:31),又转去属调E大调(4:57),并借由半音变化(升D还原成D),又变为D大调,再到属调A大调~整个还是犹豫不决,法国号吹出第一主题,但这是错误的F大调(5:20),产生了不和谐感,发展部开始,在不断转调下,出现了前面很少有的c小调(5:55,注意这是第一号交响曲的主调),并形成一首赋格,但主要动机的半音+四度的组合仍是重要要素(只是这四度有时会扩大或缩小),主要动机的原型回来(6:26),半音开始上升,也不断出现第一主题的小三度(6:57),直到成了大三度(7:53),仍无法回到主调D大调,这里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终至无力到e小调的半减七和弦(8:21)~e-g-降b-d,保留d,以半音+四度的方式到a(也将降b解决到a,再加个升f,我们就莫名其妙的回到了D大调第一主题(8:28)。
这次是由呈示部没出现的双簧管开始,有一种互相接力帮忙的概念,第一小提琴的高音也不忘再来护持,经过提醒般的定音鼓与法国号,长号迟疑后,就直接将第二主题从同调D大调的关系调b小调开始(9:56),还加上了呜咽般的小提琴与木管,难道要这样沉寂下去吗?...
半音上升又出现,拉开两个八度的强力旋律再度加以拒绝(11:00),定音鼓打出了属音A,并顺利解决到主调D大调(11:07),再出现的第二主题也顺利转到此调,排除了之前小调的伤感,尾声则一样由D大调第一主题开始(为大三度,12:40),法国号却仍是犹豫不决~这段非常神祕且特别,而且很现代。好像快结束时,主要动机+第一主题的组合又开始了(13:45),却纠缠在一起,管乐又把气氛弄轻松,长笛则吹出了第二主题其中一个重要旋律(14:34)~先五度上升,再全音下降,后回到主音,等于把曲子两个重要的音型结合,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经过柴可夫斯基式的管乐变换(14:47),别忘了两人是同一天生日...乐章才满足的拉长音结束。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慢板,4/4拍子,又是切分音的效果(15:27),给人曲子突然开始的感觉,刚开始就有点沉重,因为加了布拉姆斯罕为使用的低音号,大提琴是B大调的下降音阶(注意低音管的上升音阶与之相反),却升了主音B(15:33),第二次才还原,让曲子到了主调B大调才宽心,这手法在第一乐章时也用过了:
大提琴奏出宽慰性的四度(15:42),变成了主要主题,四度的要素由长笛再加强(15:52)。小提琴与长笛接替演奏下降音阶(16:49),大概复制了整个过程,随着法国号有些暧昧的音阶(刚开始还是四度),双簧管,长笛也加以模仿(17:16),弦乐也将E音升半音(17:50),转到属调升F调,并形成一个高潮,是以这曲子特有的将音程扩大的方式。又出现了升主音-还原的情形(18:40),导引曲子到A大调,不过也只有一下,就又被升F调的第二次高潮所掩没(19:06)~但我们知道,布拉姆斯通常都是为了要接下个段落才会这样,随着上升音阶,曲子转到了B大调的平行调b小调(19:39),再用此上升音阶配上下降音阶(20:21),好像主要主题就回来了,却一直悬着,但直到回到主调才安心(21:15),但细究就会发现,这有刚开始没有的半音下降,所以并非真正想要的,法国号又奏出四度旋律(22:34),造成最后悲壮的高潮,还好下降音阶又出现(24:04),又回到主调,把一切骚动都抚平后,结束乐章。
第三乐章与第一号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类似,都是个”优雅的小快板”(25:07),这次到是用了前辈贝多芬常用的三拍子,但不是蹦蹦跳跳的诙谐曲,而是比较接近海顿与莫札特的小步舞曲,主要主题将3/4拍子的第三拍加强,用了上个乐章的属调G大调。
转到d小调(25:35),在一个停顿后,又转回主调G大调的主要主题(25:56),中间又到小调,让人想到后来的马勒。
速度转快到2/4拍子”不过分的急板”(26:14),虽然节奏更细分,也用了活泼的断音,但还是加强音最后一拍。又运用半音上升(从G到E),转到了C大调,算是个中段主题,此时所有的管乐都加了重音(26:27),这也让后面的没加重音的段落更轻灵,主要主题在其中偶尔出现。直到主要主题又探出头来(双簧管,27:01),如果是其他作曲家,大概就会回到原来的段落,但布拉姆斯就喜欢把中段主题再叫回来,换成管乐演奏并且转调(27:53),并渐渐让主要主题回归,至回主调G大调时又恢复了刚开始的原型(29:32),并以此圆满结束乐章,虽然是一般的三段式,但充满变化,在曲式上非常有独到的创意。
第四乐章是有精神的快板,2/2拍子,刚开始是一个明朗的,长长的D大调第一主题,不过原型也是主要动机,都是主音D-导音C-主音C-属音A的结构:
但这里将第二个二拍刚开始给休止(30:35),所造成的那种压抑的能量,更有助于曲子的推展,这是一个很古典,典型的八小节旋律,中间还会转到属调A大调(30:40),甚至是A大调的关系调升f小调(30:44),又转回A大调。布拉姆斯又用了此曲爱用的方式:也就是重复,但更高亢的强调,好像洒上一层阳光(这里大概是强光了)…转回主调D大调,第一主题又回来(31:06),前面的休止符部分被低音填补,与高音部分的第一主题形成轮唱,还经过几次冲关,才能沉着下来,注意这里的下降音型(31:29)~也是第一号交响曲的重要音型,而这里竟然是在弱拍~很活泼可爱,当回到正拍时更加稳当,不过这只是第一主题,布拉姆斯要接到第二主题时一定会故布疑阵,有可爱的竖琴琶音(31:52)…
第二主题是在其中已铺排好的属调A大调(32:08),一样有重音移位的效果,也与第一主题一样都有D-升C-A这三个音,出现的次序也是一样…所以这是个第一主题的变体,但和平多了,好像一位女孩抚平了前面第一主题的男孩,而这女孩与男孩其实是夫妻,出自同一家庭,主题后段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都有小三度+四度的进行,让人充满怀想,此主题本来满顺的,但布拉姆斯还是要安排与期待不符的情况~就是突然把第六级音F降半音(32:34),来到奇怪的升D音(32:38),再回到还原D音(32:50),这其实就是第一乐章刚开始的结构,布拉姆斯莫名其妙就将之叫回来了…
个人超爱的小克莱柏&维也纳爱乐的版本
回到第一主题后(33:41),发展部就开始了,不可免俗的转到小调,下降音型也是一样(34:21),反正就是把前面的开朗活泼变成带有阴霾的忧郁躁动,弦乐停下来后,木管接替(34:47),用的也是半音相关音型,当然是与主要动机与第一主题相关,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向上推升转调方式,然后再往下(从降B到主音D),第一主题就再现了(36:04),用的正是主调D大调。
再现部还是他爱用的短缩方式,很快就达到同样是D大调的第二主题(36:51,这样就不用转调大费周章),与第一乐章状况一样,然后就与呈示部差不多,尾声是用第二主题的变体开始的(38:22),然后是半音推升动机(38:47),竟然这时D大调的关系调d小调跑出来干扰(39:01,还真不是时候啊),还是一个减七和弦~对了!就是第一乐章总奏开始的那一个,但当这旧的破裂时,新的又诞生了!这给曲子以更合理的借口再度冲破黑暗,迎向光明,注意长号的下降音阶~这将是未来马勒等人爱用的,这个乐章也是马勒第五号交响曲最后乐章的模范,很多地方都可以比较,而前面出现过的第二拍休止(39:25)~在此时将会造成更大的压抑,与更大的冲破压抑的兴奋。
曲子最后以法国号与小号,用主调D大调高声歌颂第二主题(39:35),以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方式圆满结束(结尾法国号的拉长音响丰满与否,是我选择曲子版本的重要依据),这个充满活力的乐章,是布拉姆斯作品中数一数二让人振奋的,在古典的旋律中,又预示了未来的音乐,管弦乐配器也更加生动,音色明媚亮眼。他完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也能承先启后,许多人觉得比第一号交响曲更优秀,其实我也一样,在庞大悲剧性的第一号交响曲之后,是需要像他避暑那样,有个必要的休养生息了。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