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凶记

蔡 玮 发布于 2017-05-10
[DVD]亚佛烈德希区考克 Alfred Hitchcock【擒凶记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
撰文/蔡玮

充分利用影片投射做背景,大幅降低场面调度,与实地拍摄的成本、技术困难度。主人翁为一对美式中产夫妻,对于中东的饮食、宗教风俗等,具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也是殖民者心态的反映。



男主人翁为一名执业医师,但具有冒险犯难的精神。女主人翁为退入糟糠的女明星,昔日的粉丝、故旧众多又热情。两者都是写实中又带有梦幻色彩。男主人翁为了保全家人,在被警告不得报警情况下,一面履行旅途中邂逅的商人遇刺前的遗言,一面借此接近歹徒,以便营救被绑架的幼儿。
关于身体的原始恐惧的元素,比如死者背后中刀,在几度挣扎都无法自拔的情况下,在极度惊恐中死去。又如,医师丈夫先逼使妻子吞下镇定剂,才告知幼儿遭绑的噩耗。妻子极度歇斯底里的狂喊哭泣,丈夫动用蛮力将妻子压制在床,又是针对女性体质的神秘的恐惧感做出的夸大表现。
视觉的惊悚效果,如男主人翁误入标本制作商店,原本是鸡同鸭讲的误会,演变成集体的肢体冲突,及一旁镜头带到的野兽张牙舞爪的狰狞画面,甚至男主人翁的手一度误入虎口。
声音的惊悚效果,如男主人翁被亟欲执行暗杀任务的歹徒打昏、弃置在反锁的教堂内,他为了逃脱,攀爬教堂大钟的垂绳,弄得一时钟声大作,制造了邻近居民一阵恐慌,同时也替接下来的刺杀事件做足预示。同样具有预示作用的安排,乃是歹徒相约以演奏会上撞钹上场的同时,做为行动的信号。而女主人翁目击暗杀事件当下、为了示警发出的惊恐叫声,又是声音的强调中的再度强调。同样重要的是,歹徒之一的司琴、她的读谱的动作,又有视觉兼倒数计时程序的再强调效果。
声音的强调,有时又搭配人物的反讽,比如主人翁夫妻以向被其搭救的王子道别为由,在大使馆内主动要求献唱,一面在听众不知情下,用歌声试探、通知被绑的幼儿,果然引来后者吹哨回应。另一人物的反讽情境,则是在前来酒店叙旧的众宾客面前,主人翁夫妻或与意想中的歹徒的接头人联系、或先行告退去营救小儿,最后又一家人平安出现在全然不知情的众人面前。
女主人翁面对歹徒即将行刺王子的场面,又受威胁不得事先警告否则将加害幼儿,到底眼前的陌生人的性命重要,还是亲生儿子的性命重要,一番良心的交战、焦虑,可说是影史上的经典场景。最后女主人翁的道德感战胜了私心,却意外为自己赢得解救小儿的机会。同样的良心挣扎,再度复制在负责看守男童的妇人身上。这显示造意者的重点,不在于正派胜过反派的有形战争,而在于良知胜过邪的心理战场。
两个重叠的戏剧动作并陈-谋杀事件与绑架事件交叉,小儿失踪事件与追查、阻止刺杀阴谋交缠。典型的复调结构,避免了中立的第三者的调查行动的单一、呆版。通俗剧、佳构剧的戏剧原理之上,创造出的惊悚类型影片的经典。
(20170407擒凶记)

导演:
亚佛烈德希区考克 Alfred Hitchcock
故事:
Charles Bennett
D.B. Wyndham-Lewis
电影剧本:
John Michael Hayes
演员:
詹姆斯史都华 James Stewart ............Doctor Ben McKenna
桃乐丝黛 Doris Day ............Jo McKenna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