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时间终止四重奏分析/关于灾难与永恒(Quatuor de la fin du temps analysis)
"时间终止四重奏"是法国现代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为小提琴、大提琴、竖笛和钢琴创作的八乐章室内乐,灵感来自圣经的启示录。
梅湘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常常以圣经为题材写曲。他解释说:「七是完美的数字,神造万物花了六天;由神圣的第七天安息日所认可,延伸到永恒,成为永恒之光的第八,不可变更的和平与安详。」这就是八个乐章的由来,而其中第一、二、六、七部分完全是原创的,其他部分是旧作的改编。
启示录第十章,尤其是此作品灵感的来源,以下节录自圣经中文和合本。
大力的天使拿着小书卷
1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大力的天使从天降下,披着云彩,头上有虹,脸面像日头,两脚像火柱。
2 他手里拿着小书卷,是展开的。他右脚踏海,左脚踏地,
3 大声呼喊,好像狮子吼叫。呼喊完了,就有七雷发声。
4 七雷发声之后,我正要写出来,就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七雷所说的,你要封上,不可写出来。」
5 我所看见的那踏海踏地的天使向天举起右手来,
6 指着那创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远远的,起誓说:「不再有时日了(或作:不再耽延了)。」
7 但在第七位天使吹号发声的时候,神的奥秘就成全了,正如神所传给他仆人众先知的佳音。
这首曲子的创作有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31岁的梅湘加入了祖国法国军队。1940年他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国格尔利兹(现为波兰兹戈热莱茨)的Stalag VIII-A战俘营。在前往集中营的途中,梅湘给同为囚犯的竖笛演奏家亨利·阿科卡看了后来成为"鸟之深渊"《Abîme des oiseaux》乐章的草稿。另外两位职业音乐家,包括小提琴家让‧勒‧布尔莱尔 ( Jean le Boulaire) 和大提琴家艾蒂安‧帕斯奎尔 ( Étienne Pasquier)也是他的狱友。
梅湘为他们写了一个短短的三重奏,这首曲子后来成为四重奏的"间奏曲"《Intermède》乐章。后来,他决定用钢琴与三重奏组合,将其发展到"时间终止四重奏",梅湘希望强调其在时间终结后,即是"永恒"的意义。
Étienne Pasquier后来成为著名的Pasquier三重奏成员
该四重奏于 1941 年 1 月 15 日在集中营首演,梅湘亲自演奏钢琴部份,当时有数百名囚犯和军官在场,连伤员也来了,更有些社会各阶层人士,可说相当受瞩目,即使气候严寒。梅湘当时被称为"法国的莫札特",他声称有五千人观看了演出,但以场地的规模来看是不太可能的。 梅湘后来回忆道:“我从来没有如此被全神贯注地聆听。”首演后尽管许多人对音乐感到疑惑,也能隐约得知非凡的意义。
故事很有意思,但曲子本身是不易欣赏的,甚至还满艰深。梅湘的音乐手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限的移位调式",共有七种音阶,第一种就是德布西爱用的"全音音阶",即每个音之间都是全音关系,没有半音。第二种即是所谓的"八音音阶",照全音-半音的方式去重复排列,但这些都不是"有调性"的音阶,在听觉上比较奇异。
但我以为,此两种音阶都有包含主音C的增四度,也就是魔鬼音程的升F音,另外也包含C的上大三度音E,以及下的大二度升A音,这几个音程特别重要,对理解他的音乐也有帮助。
在节奏方面他也有所谓的附加时值,增减时值,不可逆行节奏等。附加时值是指在正常的节奏上加个多的节奏或休止符,本作品第八乐章就是很好例子。至于减值与加值会造成节奏的律动,在各乐章都常见。而不可逆行节奏则是从左到右看起来都一样的节奏,这对梅湘来说也是永恒的象征,只是从听觉来说是不易察觉的,如图。
以下是由Barnaby Robson演奏竖笛,James Clark演奏小提琴,David Cohen演奏大提琴,Matthew Schellho演奏钢琴的版本,有附乐谱。
1.晶莹的礼拜(Liturgie de cristal)
总谱的序言:「开头描绘了凌晨三点到四点之间鸟类的甦醒: 一只乌鸫或夜莺在即兴演奏,周围都是鸟鸣,颤音消失在高耸的森林中。把这一切移植到宗教层面,你就有了天堂的和谐与寂静。」
这首曲子由竖笛演奏,独立于其他三种乐器(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梅湘极为偏爱这乐器,可能与该乐器接近鸟鸣的声音有关。竖笛在此模仿乌鸫,而小提琴则模仿夜莺的歌声。刚开始竖笛就奏出了"不可逆行节奏",在上升到升A音,产生颤音后,重复了两次下降的增四度音(0:16),这算是一种型态,可称为主要主题。
在音阶中,增四度是离主音关系最远的,对听觉可能不是很悦耳,但可表达一种超脱尘世之感,后来也有增四度音程下降(0:24)。配合小提琴的高音,大提琴的滑音(注意其和声也是增四度,0:26),此大提琴的旋律是固定的,弥漫着全曲,犹如暮霭一样,可特别注意。
当竖笛再次重复主要主题时,提高了一个全音(0:36),颤音又出现了...而增四度由竖笛多次重复(0:46),小提琴接下来也在高音重复(1:01),竖笛继续演奏主要主题后半,也可听到钢琴的增四度和声音响(1:27)...竖笛随后将增四度扩增成七度(1:51),颤音也因此提高(2:02),经过一些发展后,很快结束。
二. 给宣布时间终结天使的无言歌(Vocalise,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很短)唤起了这位穿着彩虹和云彩的强大天使的力量,他一只脚踩在海上,一只脚踩在地上。第二部分是天空中难以捉摸的和谐。钢琴上,带有蓝色的橙色汇流而成的和弦,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悠远的钟声将小提琴和大提琴近乎朴素的圣歌包裹其中。」
乐章分三个部分,刚开始强奏的钢琴好像表现天使的强大力量(2:50),小提琴与大提琴齐奏,竖笛又颤音,结尾也是增四度~只是这次是往上(3:01),此为主要主题,再来几乎是其重复,直到大家都发出颤音,这是世界末日的恐惧?
小提琴&大提琴加上弱音器,像在远方来的那样开始了第二部分(3:42),这里的钢琴可听到蓝-橙色如瀑布的感觉吗?其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音型。小提琴如上,仍与大提琴合奏出"难以捉摸的和谐",但住一开头往上的大三度,与后来向上的增四度,这其实都是前面就有的东西...到后来高扬时也是一样(5:26),最后似乎以九和弦暗示D大调(7:19)。
第三部分以下降音阶开始(7:25),此旋律和刚才钢琴的类似,大家又发出了颤音,此恐怖感以钢琴上升的增四度(7:38)结束。
三.鸟的深渊(Abîme des oiseaux)
乐章由单簧管独奏,技术难度极高。它之前是为亨利·阿科卡 (Henri Akoka) 写的,后来又并入此作品中,有指定速度,算是很慢的,许多持续音,超高音,以及大跳音程,考验吹奏者,梅湘认为那些持续音代表的是"永恒",并且尽可能的延长(对吹奏者很难),而鸟类很可能是梅湘以为能超脱人世的象征。
「深渊就是时间,带着它的悲伤,它的疲倦。鸟与时间相反;是我们对光、星星、彩虹的向往,也是对欢欣之歌的渴望。」
曲子是由比较慢的速度开始,可能象征"深渊",比较快的段落则是鸟群。乐章起头的上升使用了大三度(7:52),下降则是增四度,不用说,这还是前面的型态。然后又是一堆增四度下降(9:43),只是旋律做了些变化,这几乎已是梅湘的特色了,也有许多渐强(10:40),然后增四度开始变得活泼(10:52),更有一个连续五次上升的序列(11:33),型态还是一样,然后下降增四度又出现(12:16),回到了乐章刚开始(12:40),只是比那时低了八度,一样是缓慢的速度,但与之前相距不远,最后速度加快,还是以增四度下降结束。
四.间奏曲(Intermède)
「这是个比其他乐章更具奔放个性的诙谐曲,但仍透过某些旋律回忆连系其他乐章」
刚开始三个乐器合奏,节奏比较活泼,但还是有隐伏的上升三度(16:13),结尾...还是下降的增四度(16:23),这前面已出现多次了,这些旋律被互相模仿,竖笛的音型让人想到第一乐章,就出现了可能是全曲最有旋律性的~由大提琴拉奏的歌谣(16:45),小提琴与竖笛又加以模仿。竖笛还是吹出熟悉音型(17:06),只是上升增四度又出现(17:12),梅湘是无法摆脱此音程的...然后又转为下降(17:20)。刚开始的段落又来了(17:28),最后以竖笛的熟悉音型结束,是八个乐章中最短,也最好理解的。
我在图书馆找到的总谱
五.对耶稣永恒性的讚歌( Louange à lÉternité de Jésus)
这个非常缓慢的乐章将大提琴和钢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慢而狂喜的大提琴歌曲,并由钢琴上重复的和弦强调。这是1937年作品「Oraison」的改编,选自"美丽之水的祭典"《Fête des Belles Eaux》 ,是为世界博览会创作的作品。
「耶稣在这里被视为道(或是神的言语)。大提琴奏出无限缓慢的旋律,讚美这个强大而温柔的道的永恒。旋律庄严伸展,如同在一种温柔而堂皇的地平线上升起。"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由大提琴的歌唱开始(18:03),可能算是第一首有调的~E大调,后来的钢琴也满明确的奏出此调,大提琴的句尾是小三度向下,比先前的增四度优美多了。然后旋律稍微变奏(19:09),发展后才回到原来和声(23:08),并大致回到刚开始,此音比之前高了一个六度,由此很快到结束,虽用了不少在E大调以外的音,结束时反其道变成向上小三度,大提琴奏出拉长的泛音E,以和谐的E大调和声收尾(24:50)。
六.为七把号角的狂乱之舞(Danse de la fureur, pour les sept trompettes)
这是整部作品中唯一暗示最后审判的灾难性,以四重奏强音结束,产生了可怕的效果。
「从节奏上来说,这是系列中最具特色的作品。四把乐器齐奏,模仿锣声与号角,前六位天使宣告世界终结与灾难,第七位的号角宣告了上帝的奥秘的应验。使用了附加节奏、增值或减值的节奏、不可逆行的节奏。令人敬畏的花岗岩声音,永动的钢铁,巨大的紫色愤怒,冰冻的陶醉。特别听听在乐曲最后,那恐怖的主题扩展,与音域的变化。」
自由节奏,刚开始四把乐器齐奏,再度出现了向上的增四度音程(25:27),与不可逆行节奏(25:28),当然也有减值节奏,让曲子更具滚动性,也有向下的增四度(25:38),让人联想到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刚开始的主题又再次开始(26:29),力度变弱,又变强,然后又是”远处传来的”(27:22),节奏与旋律仍与前面很像。
然后节奏更细分化(28:20),还强调不可逆行节奏(28:41),动势到颤音才慢下来(30:00),让人感觉到了”花岗岩般的声音;永动的钢铁,巨大的紫色愤怒”,音程大幅跳动,且力道如钢铁般,让人恐惧,还是以增四度下降收尾(30:59),最后也是(31:38),只是用了ffff,加上大幅跳动,最后的升f音也是开头的音,好像完成一个循环。
七.彩虹萦绕,给宣布时间终结的天使(Fouillis darcs-en-ciel, pour lAnge qui annonce la fin du Temps)
「这里反复出现了第二乐章的某些段落。代表天使的段落全面出现,尤其是覆盖在他身上的彩虹。在梦中,我听到和看到了有序的和弦和旋律、已知的颜色和形状;经过这个过渡阶段之后,我坠入了迷离之中,带着狂喜,遇到声音与色彩,他们互相交融,超乎感知以外。这些火之剑,这蓝橙色的熔岩,这些突如其来的星星,这是混沌,也是彩虹。」
刚开始只有钢琴与大提琴。前者不断奏出八度音阶,由低音e到上加两线的e,大提琴则又奏出不可逆行节奏(31:42),作为主要主题,句尾的下降小三度其实让人想到第五乐章,且此音是升f,也与前面乐章相仿。又出现巨大的颤音(33:41),大提琴进行大规模滑音。回到主要主题(33:54),钢琴的部分比前次多下降了一个全音。
随着钢琴的”蓝-橙”色(35:22,这当然与第二乐章相关),主要主题得到更进一步扩展,当句尾又回到升f音时],钢琴弹出清朗的琶音,还从C大调-升F大调(37:36),不可逆节奏也得到强调(37:46),句尾又落在升F(37:57),最后不意外(38:49)...也是一样。
八.对耶稣不朽的讚歌(Louange à lImmortalité de Jésus)
此乐章与第五乐章相对应,小提琴担任独奏,钢琴伴奏。这是 1930 年管风琴作品《Diptyque》改编的,后来加上”天堂”的副题。
小提琴独奏与第五乐章的大提琴独奏相对应。为什么要写这第二首颂歌?因为它特别针对耶稣的第二个方面,即耶稣的永恒。耶稣道成肉身,为我们传达他的生命而不朽地复活,纯粹是爱,音域上升向着极端高音,人也向着天主飞升,神的儿子也对他的父飞升,凡人也被神化飞升到天堂。
其实我不太懂梅湘的意思?反正就是耶稣基督是永恒的,他复活后已经去天堂,坐在天父的右边了...果然与第五乐章很像,小提琴旋律与钢琴伴奏皆如此(39:00),只是节奏不同,这里是剧烈的附点音符,还有同样剧烈的休止符,极为特别,几乎弥漫全曲,也同样是E大调,只是句尾为大三度(39:33),也不断被强调(40:16),此乐章很慢,也像在地平线上延伸,作为”永恒”的象征。
尾声小提琴开始三连音节奏(44:0),但又是个牵肠挂肚的切分音,直到高处…最后竟仍是上升增四度到主音E的泛音(45:25),好像在空气中消失,到了天堂一样,和弦也是第六级的七和弦,难道暗示是小调吗?梅湘也说过:一首表面上放在结尾的曲子,并不表示结束的到来。
整个曲子八乐章听下来,还好不觉得厌烦,因为主要元素就是那些增四度上升下降,还有活泼自由的节奏型态,虽然都无调性,却自有一种奥妙与悠远,甚至原始感,我比较伤脑筋的是难以感受到梅湘以为的"音乐中的色彩.."..这方面只能聆听时去想像。当时间终结之日,也许就是末日来到,启示录的神奇恐怖景象,或许与无调音乐不谋而合~而这些灾难,即使是崩塌毁灭,都只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到达永恒。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