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最晚期的第13号弦乐四重奏Op. 130,与大赋格曲OP133分析(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3 &Große Fuge analysis)

夏尔克 发布于 2024-01-25



贝多芬第13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30,于1825年11月完成,1826年3月首演,由六个乐章构成,算是他弦乐四重奏乐章数最多的,最后乐章本来是相当长大的"大赋格曲",首演后被认为太难理解,贝多芬于是换了一个比较短小的终乐章,此乐章也成为贝多芬最后完成的作品,相当有代表性,可惜首演在1827年4月,当时贝多芬已去世,大赋格曲则另外作为作品133出版。以下是Leipziger Streichquartett的著名演出,有附总谱。


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满长,若以原来的大赋格曲为终曲,那就变成头尾都长,而中间是几个相对短小的乐章。然而降B大调第一乐章”不太过分的慢板”的格局方正,是他晚期四重奏少有的,3/4拍子,开头的旋律为弱起拍,先是下降,那奇怪的降A音暗藏玄机(0:11)。

然后六度跳升(0:14),是此乐章的要素,旋律也有许多休止符,再加上比较弱的力度,带着神秘感,虽然和声是丰满,如同圣咏,也是端正的八小节结构。由此上升到达属音F,好像一种渴望,注意其短-长-短节奏(0:28),是个伏笔。随后好像受到挫折那样,此上升音型由四个声部互相模仿(0:41),类似赋格,这是贝多芬晚期爱用的手法,让这段音乐宗教意味更浓。

转到快板(1:15),也变成4/4拍子,第一小提琴下降音阶与第二小提琴的四度上升(1:16)互相结合,等于是一次展示两个重要元素,四度上升也会移位到低音出现(1:59),在发展后(常把下降音阶变上升),又遇到休止符,又是下降+六度上升(2:43),两个要素都具备,这里是曲子的主要主题,另外注意中提琴的部分~在大赋格乐章将有大用。但很快转为降G大调,过程很自然,并且蓄积往上的动能,音乐也比较流畅,就直冲降G音(3:51),此音大概是整个呈示部的目标。。

只是此调比较远,站不太住,于是掉下来再回到开头,把呈示部又反复一次,此为格局方正的原因之一。开头的音乐又响起(4:09),这次可以听得出来,那不该出现在降B大调的降A音,是为了后来降G大调所预备的,这样就说的通。

回到开头(4:09),又重复了一次,才进入发展部(8:06),速度回到原来。又是一堆休止符,以及四度上升,摸索着转调。比较顺了后,由四度上升开始(8:46),慢慢转到G大调(9:20),只是这调性是不稳的开端,在流动的弦乐下,上升四度反变成了下降四度(9:48),在低音部分,此为绝妙之处。而现在要再现部了吗?上升六度又来了(10:30),但调性不对~不过这里是很容易转回原来的降B大调,仅用了几个小节就做到了…

再现部现才开始(10:59),这次最大任务,就是要把呈示部最高点,降G大调的主音降G,校正成主调降B(12:06),好首尾相顾产生完满感,这很轻松,因为起头就对了…在开头的音乐又出现后,再度强调四度上升与滚动式的向下音阶,就很干脆的结束,也成功的将之前许多散的音符,组合在一起了~只是难免让人联想,这好像是一个人被对方缠了很久,希望能够帮忙,最后只好答应下来的情景...得意


所以到第二乐章也没开始做事,而是继续玩耍~急板的速度,还是许多休止符的第一小提琴(13:p20),还把刚刚的降B大调变成降b小调,不过格局还是方正的八小节,每段有重复,然后是变奏(13:43),并导引到降B大调,似乎有点要做正事的样子。。但却被一个半音下降的玩笑打断(14:31),前段又开始了(14:39),要依样画葫芦时,贝多芬以降b小调的导音a(15:04),断然以小调结束,不再给降B大调任何机会。。

第三乐章标示:稍稍诙谐的。由刚刚的降d小调到现在的大调,这是一个行板,开头的半音下降让人想到第一乐章的开头(15:15),大提琴奏出”长-短-短”的摇曳音型(15:22),中提琴则奏出主要旋律,带有断音节奏,两者组合让此乐章摇摇晃晃的,旋律很快在小提琴上重复,这种互相模仿的结构,也是此乐章的重点。

此主题不断以赋格的方式重现,每次都经历转调,借由开头半音下降从降D到C(也是半音关系),就一下转到了C大调(16:35),此部分实在美妙,但只有一下下就回去了,大提琴仍然摇曳着,等转回刚开始的降D大调时(17:49),主要旋律也由第一小提琴回归,然后又转给中提琴与大提琴变奏,小提琴则在其上加花(17:58),大致重复了第一段,只是调性不太一样,半音下降也是从降G到F,成了F大调(18:58),并且由之前的上升反其道,变成了下降(19:20)。

再靠连续拉升的小音符回补(19:47),就到了尾声。此时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全部拨奏,第一小提琴则以弓奏出连续古怪的增四度(20:01),以及熟悉的”短-长-长”摇曳节奏(20:05),半音下降又出现(20:11),强烈让人想到刚开头,此处不禁让人有”景物依旧在,人事已全非”的感慨。最后在轰隆隆的低音中,第一小提琴飞升,以一个与长-短-短节奏倒反的”短-短-长”装饰音结束,预示下一乐章,我们不用再那么摇摇摆摆了...

第四乐章常被称为”德国舞曲”,相当有名,只是由上一乐章的降D大调到此,有些奇怪...降D到此乐章第一个音D(21:33),像是升了一阶,也让此3/8拍子的曲子显得清新可人,主旋律有点描式的休止符,与和声带有一些小调的风格显得更精致。比较特殊的是主奏旋律的第一小提琴的节奏,有许多休止符,类似第一乐章。中段转到C大调(22:48),注意这是与上个乐章的相同点。转回G大调后也转回主旋律(23:21),然后进行优美的变奏(23:29),这大概是整首四重奏最迷人之处。当尾声把主旋律拆开时(24:10)。,一样给人今非昔比之感,同样让人感慨。

第五乐章标题是”歌谣曲”,难免让人想到同属后期作品的钢琴奏鸣曲OP110最后乐章中段,一样的痛苦,一样让听众深深感动,不同的是这次连贝多芬自己都被感动了。曲子应该是降E大调,但却像是关系的c小调,特别强调其导音b(24:56),但又耽搁没导入主音c,造成无奈之感,也就是说,从第一乐章结尾要答应做什么以来,根本全未实现,反而又回到了降E大调(25:26),但因为和声不稳,忧愁的因素并未消失,只是个暂时的安慰而已。

在大调与小调间犹疑,好不容易到大调的终止(28:00),一切像是要随风而去,中段却开始了,大提琴将降E直接下降到降b(28:00),转成降b小调,有点黯淡,但也为回到第一乐章的降B大调带来曙光,所以隐含着某种希望…又是一个休止符很多的旋律,也让人想到第一乐章,其中有个摇曳跳跃的音型(28:31),更让人想到原来被安排在最后乐章的OP133大赋格曲。然后主段很快回来(28:49),有更多的旋律交叠,音域也提高更加热情,此为贝多芬晚期的典型手法,却也很快结束,结尾的短-长-短节奏是伏笔,也与第一乐章相关,个人特别喜欢此乐章中提琴的色彩,带来温暖安慰的质地。

第六乐章(30:17)如前所述,是个后来被替换的乐章,因为是贝多芬最后完成的作品而受到瞩目,第一个音G刚好连到上个乐章最后的音G,所以连接很顺畅。这个快板乐章有嬉游曲的特质,又有回旋曲式的样貌,贝多芬很显然回到莫札特的风格,调性是回返第一乐章的降B大调,主要旋律型态与第一乐章主要主题很像,但有种土耳其风格,原因是刚开始的还原B音让曲子显得有点偷偷摸摸,有趣的是~上个乐章刚开始也出现了这个音,让这首快板其实也有些上个乐章的忧愁色彩,不完全是快活的,在到了降B大调主和弦看似要收尾时,旋律开始嬉戏(30:33),随后的十六分音符接力也让人想起第一乐章(31:18)。

主段快结束时还原B音又出现(31:39),造成悬疑感,却很快被否定,只是调性变成属调F大调,在让人想到第九号交响曲第二乐章诙谐曲的音域宽广段落后(31:55),接回刚开始(32:05),主部大致重复了一次,靠着连接段,被挤压造成四个声部都半音下降后,以降E音无障碍的转到降A大调,第一中段祥和的旋律响起,且第一音就强调该调的第三级音C(33:59),来稳定调性,柔顺的圆滑奏相当舒服,四音旋律的段落让人想到大赋格的主题(34:21),而直冲主音降A大调的型态也让人想到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结尾。

在主段又回来时进行了变奏(34:50),有大量的模仿与模进,是赋格风的曲子,为贝多芬晚期典型风格,进入四个乐器的齐奏(35:32),充满小三度音程及断奏,与刚刚的圆滑奏刚好成为对比。主段又出现,小提琴这次奏出高音的G音,摇摇摆摆,小提琴的降B音也来稳住局面(36:38),还一连三次,第二中段也循同样的路径降临(37:49),并慢慢导回降B大调(38:05),也就是~连中段也不能够例外!就这样很顺利转回主段,以此调结束,其方式不免让人想到第三乐章。这乐章其实还满长的,主要是因为反复造成,一下嬉戏一下认真,我不禁想到因为贝多芬不满最后乐章大赋格被换掉,才写出这样一首带有些嘲讽的作品呢?

再看看”大赋格曲”,本来是此首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乐章,只因首演时听众无法理解而被换掉,最后独立出版成为OP133。据说贝多芬对听众无法理解感到愤怒,乐评中还出现:”难以理解,像是说中国话”的词语,但现在已成为经典。赋格当然是贝多芬晚期重要的手法,将之发展成如此常大的赋格乐章恐怕是空前绝后…刚开始是序奏,四个乐器就唐突的齐奏出强音G,小提琴还有一个准备动作的装饰音,此G因当然也是从第五乐章的最后而来,如此强烈的宣示,也告诉大家:”我们终于要上工了!

大赋格曲(钢琴版)的开头,贝多芬的亲笔谱

6/8拍子,很快就奏出了赋格主要主题(0:12),好像是凭空而来的?事实上,这是第一乐章主要主题的伴奏旋律,当时不被注意,现在才大摇大摆的现身,贝多芬布这个局相当久,有半音上升,六度大跳,还上升到主音G(0:18),至少有两个第一乐章的要素。

但主音是不断变换的,也跟着转调,到下属调C后,又到其下属调F大调(0:37),大提琴奏出主要主题,中提琴奏出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作为对题,并由F大调再次转到下属调降B大调,终于回到了第一乐章的调性,贝多芬才让赋格主要主题正式开始(0:57,他在谱上标明”赋格”Fuga) ,拍子也转为4/4。

这是一个二主题赋格,小提琴奏出B主题加入,其短-长-短节奏,来自第一乐章,以及第五乐章结束句,这些渴望如今已要实现。加上中间带着休止符显得摇摇摆摆,还有许多同音,随后下降,好像一个人坚持一跛一跛走路及跳跃,然后摔倒…在(1:26)最有这种感觉,这有点像是喝醉酒,或是爵士乐的节奏,注意贝多芬很爱以弱起,然后升半音又降半音回到降B大调组成音的方式,显得有点爱表现又害怕,是曲子显得有些暧昧的主因。

中提琴部分又断断续续奏出主要主题,转到降E大调后(1:47),往下松垮的情况更明显,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的节奏都不相同,其交错相当困惑人。然而贝多芬努力往上,回到了序奏的F大调(2:17),却还是掉进关系调d小调。贝多芬重新开始(3:08),一定要回到降B大调才算数(3:58)。随后开头的二主题赋格又来了(4:01),在四把乐器都轮流演奏主要主题后,终于撑不住而崩溃了(4:13),虽又再起,不过该休息了…

间奏曲一样的音乐响起(4:36),降G大调已经将开头的G降了一个半音,显得有些黯淡,这部分可对比第一乐章呈示部结尾的降G大调,此两乐章有非常的关联性,不过还是以主要主题开始,流动的十六分音符来自序奏作为C主题,这里就像是序奏回归,而许多衬底的颤音部分相当脱俗,这又是一个二主题赋格。听的出来一直想摆脱此调,回到过去,但显然无法,只好靠着齐奏整队,一起拉下来,又突然转为序奏的6/8拍子,第一主题成了优雅的舞曲(7:27),也转到真正的主调降B大调,颤音骚首弄姿,这大概是此乐章最轻松的时刻。

此舞曲突然在降A音终止(7:59),并以降A大调开始了另一首赋格,令人意外。主要主题在大提琴,第二小提琴奏出一个新的D主题,是弱起的短-长-短音型,与B主题是类似的,若说此主题为其”节奏”的变体,也说的通,此处相当短促,是刚刚舞曲主旋律的变奏,与主要主题的长气息成为对比,像是用此推动D主题一样,造成紧张感,骚首弄姿的颤音已如惊弓之鸟(8:33),大家四散奔逃,被打散后又到下一段落,D主题又展示了一次(10:08),只是开始没与主要主题结合,后来才加进来(10:47),到达顶点后往下(11:06),可隐约听到主要主题反向,与D主题反向的结合,世界像是乾坤倒转了…

再来则是前面的间奏加快部分(11:21),一样可听到主要主题,安静时则偷偷把降A调往上(12:19),回到整首四重奏的主调降B调,一样是6/8拍的舞曲(12:28),由于已经归位,曲子进入尾声。D主题如今已不再兴风作浪(12:53),与主要主题已经糊在一起,成为一体,B主题也来缠绕(13:21),大概是此乐章最神秘的部分。

再次展示B主题(14:13),C主题(14:17),主要主题也进入最后的宣示(14:23),这是降B大调的承诺,断然的将主要主题潇洒奏出(14:42),奇怪~这个主题前面如此怪异,现在怎如此正常?其实据我推测,我发现这是整首四重奏的关键动机,到现在才完全出现了~大家可以慢慢体会,尤其是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与第四乐章德国舞曲主旋律的关联性。

剩下的就是一堆颤音,让人想到OP106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的尾声,曲子就在主要主题与B主题欢欣的结合下结束,一样带有短-长-短的节奏。

这首曲子算是又难又长,贝多芬为什么要这样写?也许是个谜。但不难看的出来,他到晚期,节奏已经是统一全曲的要素,而不是只有动机,短-长-短的节奏几乎全曲都看的到,也不是大赋格曲独有,在第一乐章序奏就出现了。至于整首四重奏的关键动机,在大赋格的尾声前也出现,这是一个首尾兼顾的结构,六个乐章虽然看似各不相关,其实紧密的合为一体,再加上多声部的精湛技艺,这大概是贝多芬的作曲,所到达的最高境界了吧。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