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札克《圣母悼歌》的感想,与感动(Dvořák Stabat Mater analysis)

夏尔克 发布于 2024-03-20



德弗札克的”圣母悼歌”(Stabat Mater)完成于1877年,是捷克第一首宗教音乐钜作,于1880年首演于布拉格,又于英国演出,非常受欢迎,算是他走出捷克,第一部被国际认同的作品,他的知名度也因此打开。

但时至今日,”圣母悼歌”已很少演奏了,一方面是规模庞大,约要八十分钟以上,主要是圣母看到自己儿子被钉十字架上而死,所表达的悲哀,难免让现代人觉得沉重,就敬而远之了…歌词来自十三世纪的天主教讚美诗,许多作曲家都曾为之谱曲,有名的像是裴高雷西,罗西尼,德弗札克,以及我最喜欢的威尔第(他这部作品是一生最后完成的)。

但要注意的是~悲哀归悲哀,若明了耶稣之死是为了为人们赎罪,而祂自己也在第三日复活了,所以这灾难,其实是为了更美好的祝福,就不需要那么悲伤了...

这首曲子的发想,常被认为是德弗札克哀悼夭折的女儿,但此说法已被否认,他自称是写给一位年少时的朋友做为纪念品,只是在作品完成前另外两个小孩也夭折(真是祸不单行),也影响了最后的完稿,加入了更动人的哀思,以及进入天国的盼望。

 
以上是Belohlavek指挥捷克爱乐的版本,虽然大多是哀悼的经文,但有其过程,也有某些戏剧性,在印象中,德弗札克的音乐是比较保守的,但这首曲子却有些奇怪,主调是b小调,第一乐章却以属音升F音开始,乐团一个一个演奏,从低到高,或许表达圣母仰头,看到儿子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惊愕,但如此布局是有深意的~升F音是关系大调D大调的第三级音,暗示会以此调光明来结束,这调性与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巴哈B小调弥撒曲最后乐章也是相同的。

但现在还没有~反而是坠落式的半音下降(0:33),有如悲伤溃堤,还出现恐怖的减七和弦(2:23),但下降音阶被撑住了,好像她努力坚强起来(3:05),先由男高音声部领唱:”悲伤的圣母站在十字架旁流泪(3:52),其他声部再一一加入,那些上上下下的音阶犹如泪水流淌(泪水动机),在" lacrimosa"(7:26,流泪)再度出现减七和弦-对莫札特安魂曲知晓的朋友应该能领会这个词的意义,此时的合唱非常悲剧,也像在勉力支撑…

随后男高音虽唱着悲伤的歌词(9:00),气氛却明亮了些,半音下降也有上升音阶与其对抗,虽心疼耶稣基督的母亲要受这样的椎心之苦,但合唱进来重复最前面(14:42),经过一番对抗,最后真的以B大调结束了(18:53)!开头的升F音仍在,有如在泪水中苦求一丝希望。这第一乐章演奏时间已近二十分,如同破裂般的半音下行,与巨大悲伤所产生的动力-音阶上行,两相对抗又互相接应,很惊心动魄,而木管乐的温柔运用,也让人感受到母亲的慈爱。

第二乐章的歌词一样悲苦(女中音独唱”着圣母如此痛苦,谁能不为之动容”20:12),还加上了旁观群众的哀叹,但其用的调性--e小调,必须要升F音~虽是小调,但希望并未消失,最前面四个音是主要动机,而定音鼓的连打(23:13),好像鞭打,歌词是"祂受酷刑与鞭打,是为了赎祂子民的罪",但其后的女高音与女中音二重唱,却转到了大调,(23:39),所以这其实是带有”赎罪”的光明面,旋律也是有四音动机,只是仍不敌悲伤,第一段又回来(25:51)而结束。

第三乐章就更有意思了,合唱首先颂讚母爱(母亲,爱的泉源,我也感受到妳的悲苦,30:19),到中间的”让我与你一起哀痛”(33:33),相当激动,但很快又回到了开始的小调,并以此结束。到目前为止,每个乐章大致都是A-B-A曲式,满容易了解,而德弗札克亦是四音动机的爱好者,在他之后的”安魂曲”中,也是以四音动机为主。

第四乐章是男低音独唱"我的心在燃烧,在基督的爱中,这样祂将会欢悦",虽出现了强大的铜管乐(37:02),但为降b小调(比b小调又降了半音),反而是全曲最阴暗的乐章,也是连着四乐章都小调,不怕无聊吗?不会的,因为第一次出现了"欢悦"二字,而看似极阴暗的降b小调,却带有降g音,这不就是第一乐章最后希望的升F音的异名同音吗?而木管的和声外音变化也很美妙(38:26)。中间那段形成强烈对比,有如天使之声的女声合唱"圣母啊,让十字架的痛苦也钉入我心吧"让人印象深刻(39:11),也加入了全曲唯一的管风琴段落,男低音的独唱又出现(40:06),天使之声的女声合唱也再现(42:13),让人从悲伤中逐渐甦醒了过来。

第五乐章妳那受伤的儿子是为了我而受难,让我分担他的苦吧”果然就是大调(46:36),有趣的是这次中间是转到小调(48:10),把前四乐章的风格反转过来,歌词却没变,然后再回到大调重复第一段(49:35),形式是简单的A-B-A。第六乐章让我与圣洁的圣母一起流泪,感受十字架的苦痛”,开始的双簧管旋律又是四个音组成的动机(51:14),与第一乐章那上上下下的泪水动机相关,并且带有升F音,但此时已是大调,这是由男高音以此动机领唱,男声合唱应和所组成的,简短有力,后来还加上重音强调(55:03),在独唱与合唱终于合在一起时,让人特别感动。

第七乐章最出色的圣女,不要为我苦痛,让我一起哭泣”(57:27),四部合唱到齐,刚开始就是升F小调,其意义不言可喻,重点就是在” 不要为我苦痛mihi iam non sis amara,这句(57:48),当然最后,也就顺势转到关系大调A大调了(1:01:02),此歌词再由第二乐章的四音动机唱出(1:02:11),同样都是为圣母之苦痛动容,此处已充满慈爱感,他擅长的和声外音形成特殊新颖的半音和声,也是全曲我最爱的部分。

第八乐章让我负担基督的死亡,一同受难,承担祂的伤”是D大调(1:03:47),仍然带有升F音,是优美的女高音与男高音二重唱,常常是后者跟着前者,后者也会激励前者,果然到了快尾声,男高音的声音已比女高音高(1:07:40),但并不突兀。第九乐章在审判之日时,圣女请守护我,不要让我被火燃烧”也是重点之一,毕竟最后审判是审判罪过的,在一同负担十字架的苦痛后,应该也赎了些罪,可否免于被处刑的痛苦呢?

这里终于升F音不再,降为d小调,在仪式性的音乐中,女中音独唱这带些害怕的经文(1:09:15),但必须坚定信心~果然,曲子先转为关系大调F(1:11:55),前面的进行曲又来临,好像一切又回到原点时,德弗札克却突然改变拍子到2/4(1:13:10),一下变的急促,又很快改回来4/4(1:13:12),蓄积更强大的力量,最后也转为D大调(1:14:31),升F音奇蹟似的回归了!由女中音先唱出,小提琴,低音管,中提琴等再回应,以迎接最后的大合唱。

第十乐章 "当肉体毁灭时,请赐给我灵魂天堂的荣耀吧,阿们"是压轴的乐章,升F音如第一乐章刚开始就显现(1:14:58),也有泪水动机(1:15:10),此时是b小调…四位独唱者开始四重唱,表达肉体毁灭的哀愁,虽有起伏的泪水动机,却不再有半音下降,在不断反复达到高潮,第一乐章恐怖的减七和弦对应的地方要出现时,反而是关系调D大调大三和弦~合唱出”天堂的荣光”(1:17:15),让人觉得天堂之门似乎也敞开了,四重唱又唱出第一乐章的支撑旋律 (1:17:36),稍稍舒缓,才接到最后的”阿们”赋格大合唱:

此赋格也别出心裁,有两个一开始就出现的主题(1:18:18),但在四位独唱者与合唱四声部,加起来共八声部中的交错并不多,主要是由各声部接力,而两个主题一个竟然是早该去除的恐怖半音下降(女中音),另一个正是泪水动机(男高音),这都是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但此时是多么欢欣鼓舞!一个成了优美的笃定,另一个可说是欢喜的泪水。而齐唱的段落使用了调式音乐(1:20:24),像是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在颂讚:"当肉体毁灭时,请赐给我灵魂天堂的荣耀吧,阿们",还包含了耐心与慈爱,在泪水中显露出笑容与盼望,最后有始有终以升F音,结束全曲,除了惊叹德弗札克完美的布局,新颖美妙的管弦乐配器外,就是那如入天国的感动吧。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