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息子
蔡 玮 发布于 2017-05-24
小津安二郎【一人息子/独生子/The Only Son】(1936)
撰文/蔡玮
孩子有时事后会抱怨父母当初为自己所做的决定,
面对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可说是情何以堪。本片似乎就是在这样的预设的情境底下做成的。
黑白摄影,有声制作。本片可说是小津氏镜头运用最柔软,室内变换摄影角度最丰富、最多附带感情的空镜的作品之一。连带剧情的速度,也一改电视电影、或电影戏剧的制式规格的设定,显得更为舒缓、抒情。
二战前信州的一名单亲母亲,听从老师与孩子的愿望供后者顺利读完大学,并因此卖掉了祖传的田产,成为一名无家可归、以厂为家的蚕丝厂工人。没想到孩子学业有成,遇到经济不景气,只落得在夜校担任教员,因耻于面对母亲,甚至成婚、生子,都未曾告知高堂。等到母亲兴起到东京探望孩子,才目睹事实的真相。更难堪的是,孩子当着母亲的面表示后悔当初所做的决定,倘若国小毕业没有继续升学,也不至于落入今日捉襟见肘、入不敷岀的困境。深受打击的母亲,除了告知孩子自己承受的更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还在离去时留下一笔钱,说是给襁褓中的孙儿买吃的。孩子原本为了招待母亲,已经是靠借债度日,如今知道母亲比自己赚钱更不易,还不忘付出自己所有,感动之心遂激起了继续深造的斗志。
片中有一段邻家小孩遭马踢伤的插曲,似在暗喻上世纪30年代日本轻易发起的战争对民生的戟伤。由于救助邻家的急难,做老师的甚至捐出妻子卖掉和服的钱,放弃了阖家老少一起岀游的原定计画。母亲见到孩子的善心受到邻居的称许,有感而发的说以孩子为荣,若是在做人的道德良知与财富之间做选择,她宁愿孩子长大后不要成为有钱人。
片尾老妇口口声声对同事说孩子已成家立业,即使死了也可以瞑目。但望着厂门紧闭的荒废庭院,落寞之情又溢于言表。记忆中导演的作品,较少提及贫穷的主题,像这样直白、写实的表现教员之家的困苦日常,还是十分罕见的。虽然如此,仍然不岀家庭生活与人伦情感的主题范围。(20170513一人息子)
监督 小津安二郎
脚本 池田忠雄
荒田正男
原作 小津安二郎
出演者 饭田蝶子
日守新一
撰文/蔡玮
孩子有时事后会抱怨父母当初为自己所做的决定,
面对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可说是情何以堪。本片似乎就是在这样的预设的情境底下做成的。
黑白摄影,有声制作。本片可说是小津氏镜头运用最柔软,室内变换摄影角度最丰富、最多附带感情的空镜的作品之一。连带剧情的速度,也一改电视电影、或电影戏剧的制式规格的设定,显得更为舒缓、抒情。
二战前信州的一名单亲母亲,听从老师与孩子的愿望供后者顺利读完大学,并因此卖掉了祖传的田产,成为一名无家可归、以厂为家的蚕丝厂工人。没想到孩子学业有成,遇到经济不景气,只落得在夜校担任教员,因耻于面对母亲,甚至成婚、生子,都未曾告知高堂。等到母亲兴起到东京探望孩子,才目睹事实的真相。更难堪的是,孩子当着母亲的面表示后悔当初所做的决定,倘若国小毕业没有继续升学,也不至于落入今日捉襟见肘、入不敷岀的困境。深受打击的母亲,除了告知孩子自己承受的更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还在离去时留下一笔钱,说是给襁褓中的孙儿买吃的。孩子原本为了招待母亲,已经是靠借债度日,如今知道母亲比自己赚钱更不易,还不忘付出自己所有,感动之心遂激起了继续深造的斗志。
片中有一段邻家小孩遭马踢伤的插曲,似在暗喻上世纪30年代日本轻易发起的战争对民生的戟伤。由于救助邻家的急难,做老师的甚至捐出妻子卖掉和服的钱,放弃了阖家老少一起岀游的原定计画。母亲见到孩子的善心受到邻居的称许,有感而发的说以孩子为荣,若是在做人的道德良知与财富之间做选择,她宁愿孩子长大后不要成为有钱人。
片尾老妇口口声声对同事说孩子已成家立业,即使死了也可以瞑目。但望着厂门紧闭的荒废庭院,落寞之情又溢于言表。记忆中导演的作品,较少提及贫穷的主题,像这样直白、写实的表现教员之家的困苦日常,还是十分罕见的。虽然如此,仍然不岀家庭生活与人伦情感的主题范围。(20170513一人息子)
监督 小津安二郎
脚本 池田忠雄
荒田正男
原作 小津安二郎
出演者 饭田蝶子
日守新一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