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杂感] 《失序男孩/毁灭宝贝/错乱的一代》(ディストラクションベイビーズ)
饭上菅田将晖后,深深觉得他最好的演出,都是在电影;最值得看的作品,也是电影。但偏偏那些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15禁,包括这部探讨纯粹暴力的《失序男孩》,因此还真难推荐他的作品给人。
(这些我喜欢的好电影,如《相残》、《阳光只在那里灿烂》、《溺水小刀》、《失序男孩》等,也恰巧都是说方言,跟基本上都用标准语对话的日剧不一样,充满独特的韵味,是听觉上一大享受。很喜欢菅田讲方言的那种口音,虽然不知道标不标准,听起来却很舒服)
这部仅卖了六千万日币,票房称得上惨澹,却拿到许多奖项的电影,绝大多数的场景都在打架,更正确的字眼是斗殴,而且是毫无招数的那种,绝不像看动作片那么精彩刺激,有什么暴力美学;关于角色的心理,也没有太多描绘,因此乍看之下很容易满头问号。
我也一样,最初看男主角泰良(柳乐优弥)走在街上那随后跟拍的长镜头,心里暗自嘀咕:「这就是传说中默默吃饭也要拍十分钟的那种艺术片吧。」看泰良随机找无怨无仇的路人打架,也忍不住想:「看来主角是天生喜爱暴力的神经病,遇到这种人也只能认了。」
再加上那些正中鼻梁、满脸鲜血的场景实在令人不忍卒睹,头十分钟真的是相当难熬。
但等熬到主要角色们——包括菅田将晖饰演的小瘪三不良少年、小松菜奈饰演的偷窃惯犯陪酒女、村上虹郎饰演的唯一相信泰良的弟弟、北村匠海饰演的弟弟「好友」等先后出场,又见泰良虽然打架挑人都是一时兴起,被打得落花流水后却不会落荒而逃,反而坚持到最后一刻,甚至随后还一次次再度前去找对方挑战,直将对方打倒在地为止;他的战斗经验值也随之增强,到后来,除非对方一拥而上,否则他挨打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连黑道老大都经不起他的一记当面直拳。
我忽然觉得有意思起来。这个无论被打得再惨,都不哼一声,不会恐惧、求饶、叫痛,甚至打架时脸上始终挂着欢快笑容的十八岁少年,看起来不像一个有感情的人,甚至像一个打斗机器,只为提升战力而活。
如果时代往前回溯个几百年,他跟那些为了练剑而四处上门踢馆的剑客,似乎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只是想要变强罢了。
那么,我又何必觉得那些剑客比较高尚,或者说,正常,却去鄙视这个不论招式,只凭本能与直觉战斗的少年呢?
而看到后来,更会发现那些所谓「正常」的一般人,其实也没有爱好和平多少,有的在网路上散布言论暴力,有的在学校用拳头或语言霸凌弱势家庭出身的同学,有的在斗殴现场津津有味地(虽然脸上的表情也许是惊讶或不安)伫足旁观,甚至嘻笑着拿起手机拍照录影上传,也有的,在神圣的抬神轿仪式里,打着合理化的旗帜互相推挤对打...
片名《Destruction(破坏)/Distraction(错乱) Babies(宝贝们)》用了复数Babies,而不是Baby,显然导演无意将泰良塑造成「唯一一个」异于常人的怪物。暴力无所不在,就像泰良随机挑选下手对象一样,网路上的暴力也不管自己是否认识对方,或者自己的言论会对对方造成什么影响,一上来就直接定罪处刑,即使没流半滴血,内容却都触目惊心。
更进一步说,未脱兽性的人类,本质上仍是喜好暴力的,就像古代让猛兽在竞技场互相撕咬、罗马竞技场安排角斗士互相残杀一样,现代口味极重的动作片与惊悚杀人魔系列,也都是人们张臂欢迎暴力,甚至享受暴力的证明。
只要确定自己处于栅栏的另一边,不会被波及,大部份人(观众)显然都很乐意旁观一场血腥的厮杀。
因此,我觉得在众多译名中,《错乱的一代》会是比较贴近原意的。
※ ※ ※
泰良真的只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疯子,或者天生基因有问题的暴力份子吗?
原本我以为编导安排弟弟这个角色,是为了唤起泰良唯一一点人性,或者交代他的过去,但我发现我错了。或许弟弟将太的存在,只是要让观众看见泰良变成这种「战斗机器」的「来龙去脉」。
包括现在社会上屡见不鲜的少年犯罪与随机杀人在内,很多看似没有动机的事件,其实动机早就形成了,源自于社会(包括父母)对他们的不友善、排斥,与疏离。
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对世界与恃强凌弱者(包括言语与态度上表现优越感)的恨意。
泰良的父亲早逝,母亲也丢下两兄弟离开。处于社会底层,他们很自然地成了箭靶。在大人口中「成天只会打架」的泰良,究竟是真的好勇斗狠,还是只为了保护自己和弟弟?
从片中的只字片语推测,泰良是与学校一群以「高滨」为首的不良少年槓上了。
在他离开小镇前最后一次与那群人干架时,他死命抱住其中一人的腿,那情景与后来将太受不了原本的「朋友」挑衅,冲过去与他们打成一团时,所做的动作如出一辙。
将太在前面一大段的形象,都与充满攻击性的泰良不同,是一个温和木讷的好孩子。然而越到片尾,他却越来越失控,宛如一只负伤的小兽,愤怒地东扯西咬。
当他用黑色的连帽衫遮住自己,隐身于黑暗,把地上的碎石头捏在手上搓,那身影竟与泰良惊人地相似。
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何泰良从不找弱小出手,而是身材比他高大的男性或黑道不良份子。
或许他从小到大不断因社经地位而折损的自信心、看不见将来的绝望感、累积的愤怒,只能透过一次次向这类欺负过他的人挑战而得到释放,从而重建他的人生价值。
而将太,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泰良。
到后来,泰良也失控了。从只是打架,到打出人命;从只是满足于打斗的微笑,到好似丛林里噬人的猛兽般咧嘴而笑,眼中发出的灼灼精光令人背脊发寒。
第一次看的时候不懂这部片想表达什么,只是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才积极上网找评论看。许多网友都分析得很精闢,看了之后回头思考,才逐渐理出一个头绪来。
编导最高明的就是没给泰良太多台词,只是让他像野生动物般行动。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在乎什么又不在乎什么,这使他带有一种虽可怕但不可鄙的魅力。
对于裕也(菅田将晖)的自愿加入,他不反对也没赞成;裕也波及妇孺与路人的危险游戏,他不阻止也不助阵,只是把上前阻挠自己前进的人一个个打倒;裕也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对他们劫车时顺道抓为人质的那奈(小松菜奈)暴力相向又性侵,他也只是笑着戴上墨镜,睡他的觉。
直到那奈为了灭口,杀死被自己无意间开车轧过的农夫,泰良才第一次正眼看她,并且问:「怎么样了?」
比起精神脆弱、只会虚张声势的裕也,外表柔弱的那奈,在本质上与泰良反而更为接近。别人的折磨不会摧毁他们,只会养大他们内心的那头猛兽。
然后俟机反噬。
在那奈脚催油门那时候,泰良早就预见了她是想借此除掉裕也,因此他摘掉墨镜,凝神以待接下来会发生的事,也因此伤得没有裕也重。
但他对裕也似乎没有好恶,虽然没阻止那奈的计谋,却也不因裕也打退堂鼓而对他起杀机。他任裕也离去,上仰的脸带着一种好似王者的骄傲,又好似一丝惋惜的表情(但也可能他什么感觉都没有)。
之所以认为编导不把一切说清是一种高明,是因为如此一来,角色们都多了想像空间,就连裕也这个可悲的小瘪三,细想起来都带有几分可悯之处。
他跟混在一起的朋友不同,毫无战斗力,个性也胆小,在团体里这种人一般不会被瞧得起。他的兴趣是打线上后宫游戏(发型也取自游戏里的人物,电影中还有一场他精心整理头发的戏),用各种性交姿势征服游戏里的女人们。
他还热爱拍照上传,显然他的世界,有一大半是建立在网路的人气上。
因此,他天真地以为跟着泰良四处「打天下」,可以让自己成为「很酷的名人」,却不知这在网路上的评价糟透了,他比现实中待在朋友圈里更被人瞧不起了。推特上一片叫他去死一死算了的声音,连他的后宫都鄙视他,把他的代表人物弄倒在地上踩。
比起事后无法承受作案带来的精神压力,我更相信他的精神是被这一类的言论所彻底击溃的。
仔细去看后面每一则显示在萤幕上的网友评论,裕也最后po的文,是「别再发推特了」。当然,网友po出这件事,只是想把它当作笑柄,看到的时候,我却笑不出来。
裕也的行为确实可鄙、可恶,也不可原谅,就是个人渣。但看着看着,我也不禁好奇起来,为什么裕也这么执着于后宫游戏,为什么他「早就想揍看看女人了」,是现实生活中连女人都瞧不起他,还是他的父母之间有什么复杂的两性纠纷?
有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那是裕也的朋友不甘脚踏车被抢,拿了球棒去找泰良寻仇,结果被泰良反制在地上殴打。裕也见泰良明明拳头打破了皮,磨出了血,还是坚持继续打,不知为何看得出了神,竟忘了上前阻止。不久,其他同伴闻风而至,仗着人多,反过来痛殴泰良,裕也旁观这一幕,眼中竟浮现一股说不出的哀伤。
裕也在那一刻是有兔死狐悲、同仇敌忾之感,觉得在泰良身上看见了自己,还是因为泰良具有自己所欠缺的一股狠劲与坚持,让他不由得深受吸引?
剧情没有交代太多,但这几段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角色多了层次,透露他们都有累积至今的「历史」,都有电影没拍出来的故事,而不只是编导拿来说故事的工具而已。
※ ※ ※
「受害者」与「加害者」在片中轮替的关系,也十分耐人寻味。
泰良与裕也「受害者」的那一面被隐而不宣,要靠观众自己脑补,因此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那奈。
让她衍生出惯窃这一恶习、陪酒女这一身份的过去,虽没有明示,但她被泰良与裕也挟持后,有什么样的经历,观众都看在眼里。
毫无疑问的,她是「受害者」,因此当她反过来设计杀死裕也,观众很可能还会拍手叫好。因为她的遭遇实在太惨了。
然而,她却也为了自保,将本来还有一线生机的农夫,活活掐死。
导演安排农夫没咽下最后一口气,实在是神来之笔,如此一来,农夫的死,就不能完全归咎于裕也一直催她开车。那也是她出于自主意志所犯的罪。
结果两个逃亡犯、一个人质里,最心狠手辣的居然是那个人质。这样的转折,有谁预想得到?
小松菜奈在后面这场戏可说是演技大爆发,翻脸后的凶狠表情比泰良和裕也加起来还要扭曲恐怖,超级吓人。她在这部片里跟菅田可说是水火不容,但几个月后上映的《溺水小刀》里却是爱得死去活来,让前一天才看完《溺水小刀》的我有些适应不良(笑)。
但他们二位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在这部片里看起来还有一点姐弟感,到《溺水小刀》却完全是登对的小情侣了。除去造型与化妆的烘托,他们也靠自己的演技,很好地区分出两种性情气质截然不同的人,令我啧啧称奇。
不过无论是这部片还是《溺水小刀》,二人每次合作几乎都有激烈的暴力镜头,菅田要甩小松巴掌、扯她头发(看起来都超痛)、对她的脸吐口水,小松则要用车门夹菅田的身体,又狠踹他好几脚。
我原以为这些镜头都可以借位做做样子,想不到看首映会上的访问,二人居然是「来真的」——小松为求逼真,明明拍那场被甩巴掌的戏时才跟菅田初次见面,却已要求他直接打,不必客气,而菅田也毫不怜香惜玉地答:「我正有此意」,真是太可怕了。这人真的是一入戏,什么都做得出来^^;;;
因此小松坦言当时「很讨厌菅田」,菅田也在大笑之馀,自我安慰:「现在能够笑着说出来,真是太好了。」
主持人问小松现在应该不讨厌了吧?她顿了一下说:「是。」眼尖的菅田立刻指着她抗议:「妳刚犹豫了一下喔?」
接着菅田也不甘示弱地要观众记得仔细看片尾他挨揍的那一幕,他说那大概是活到这把年纪被打最痛的一次,感觉连骨头都要裂了。
看首映会上三人的气氛那么融洽,实在难以想像他们在电影中的关系那么黑暗。但看完电影能看他们这么温馨的互动,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救赎。
(也容我花痴一下,片中穿在柳乐身上平凡无奇的工厂制服,改穿在菅田身上为何竟会如此有型?他模特儿架子般的高瘦身材在这部片里得到最完美的发挥,某些疲倦或绝望的表情也带有一股令人心动的性感。自己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才是我无法讨厌裕也的主要原因?)
之前在网路上看到有人形容柳乐优弥就像大型猫科动物,这比喻实在神。小松和菅田其实也是猫系的气质长相,但都属于神秘、冷傲、高贵的类型,不似柳乐这般浑身散发野性、桀骜不驯,带有一股危险致命的气息。
片中他的台词很少,但他光是靠眼神、动作、站姿等,就完美地呈现出泰良好斗的特质,结局时那在黑暗中炯炯发光的眼睛,无须多言,也能让人感受到「怪物已然进化完成」,为电影划下最有力的句点,演技真的令人叹为观止,不愧是最年轻的坎城影帝。
总之,开始看这部片时,我也没预料到自己居然会爱上它,连片尾主题曲都越听越有味道。片中的角色明明没几个正派,甚至可说每个人都有丑恶的一面,却都鲜明得令人难忘。
或许它不是一看就懂的大众娱乐片,却是后劲很强的一部片,推荐有兴趣的人来看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