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凡内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和一些拜金女

ximilu 发布于 2018-01-20

上个礼拜感冒发烧,有两天只能无力地躺在床上昏睡,中间几段稍微清醒的时间,就断断续续地分段看完几个电影,其中一部是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的经典之作,1961年的《第凡内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这部电影在2012年已经被纳入「国家影片登记」,成为美国典藏电影。

看了这电影才恍然大悟,原来传说中的Tiffany早餐,不是因为在Tiffany里面,附设有早午餐与下午茶的高级餐厅,而是赫本小姐(Holly Golightly)大清早盛装打扮(其实是才刚要回家),站在Tiffany的橱窗外面,啃着面包喝咖啡的廉价早餐啊。有种打肿脸出胖子的意味。

电影中,赫本饰演的Holly Golightly,是个任性势利又拜金的女孩,如果不是因为天生可爱又美丽,甜美又时尚,事实上一点也不讨喜。Holly 是位由南方来到纽约的乡下女孩,成功地改造成社交名媛,堪称是纽约版的「卖花女(Pygmalion)」。因为Holly表面形象是种假象,于是Holly一直都有失去自我的问题,她由街上带回的无名小猫就是个象征。

故事妙的地方就在于,无论是女主角Holly或是男主角保罗(George Peppard),相遇时刚好都被包养中。穷作家保罗是被一位有钱的中年女设计师包养,落魄的女演员则是到处放电和留情,跟富二代鬼混收小费,再帮黑道大哥定期更新讯息收外快。即使认真存钱,Holly还是荷包扁扁常缺钱,于是钓到金龟婿再嫁入豪门,才是她的最终目标。

不过,阴错阳差,刚开始表明愿意跟她结婚的富人,最后都离她远去,而她也发现自己喜爱的人,竟然是楼上那位穷作家。于是,这两位都需要向人伸手领钱才能安稳生活的才子佳人,接下来该如何是好呢?彼此分开再各自找新金主,还是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二十世纪中期的浪漫故事,显然对于「爱情将克服一切(Love conquers all.)」的信条,充满着无限乐观的想像。认为眼中有你我的相爱男女,应能彼此面对真实自我,重整人生,为自己负责,并且共创未来。于是,《第凡内早餐》故事的结尾就停在Holly找回无名小猫,彷若找回真实自我一般,终能与保罗以真实自我与真实面目相亲相爱了。

但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对于故事呈现真实人生的复杂程度,早已有更强的适应力与更多的期待,于是,对于这种不顾现实与过度浪漫的爱情故事,或许会产生些许的不耐烦。毕竟,这类已经习惯奢华生活、受人崇拜、又三不五时就能收到大礼小讚的公主病女主角,真要能瞬间转性,马上就愿意吃苦耐劳地跟着穷苦书生吃土一辈子,那还真是天方夜谭啊。不能说没有,但通常还必须附带强而有力的理由与条件。

并非是我刻意如此悲观,而是因为有不少故事为例,再再证明奢华女性难以放下身段,跟面貌姣好又文采丰富的青年才子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天生的习性(habitus)使然。例如《控制》(Gone Girl)与《夜行动物》(Nocturnal Animals)里的爱咪(Amy)和苏珊(Susan),就是绝佳例证。相较于二十世纪中期的浪漫,二十一世纪的故事就显得非常直接又犀利。

看完《第凡内早餐》之后,感觉上后来的《麻雀变凤凰》(Pretty Woman)跟《大和拜金女》应该都曾参考过这电影。跟《大和拜金女》里的松嶋菜々子一样,能把任性的拜金女演得那么理所当然又可爱动人,真是了不起。赫本也因此成了六七零时代的名媛时尚象征。姑且不论故事是否过于天真浪漫,或是步调较为缓慢,光是看着赫本多变的发型与时装表演,就非常享受了。


关于《控制》,可以看这里: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article?f_ART_CATE=707408&f_SUB_ART_CATE=745943 

关于《夜行动物》,则可以看这里:

https://sosreader.com/nocturnal-animals/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