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采购》Personal Shopper 的生死之题与手机文化

ximilu 发布于 2018-09-20

我很喜欢《私人采购》(Personal Shopper, 2016),但是很妙的是,这部电影的名称与内容,很难让人相互联想,剧照亦然,与内容毫无直接的连结关系。换句话说,要是完全没有阅读或者接触过这部电影的相关资讯,只凭剧照与电影标题,应该一点儿也无法联想到,故事内容的可能方向。

 

《私人采购》是个悬疑的恐怖电影,但是,又与想像中的恐怖电影,完全不一样,它的恐怖,不是为了吓人,也不是为了制造紧张。《私人采购》的恐怖,若真是让观众心中一惊,目的应该是为了让人忆起一样的经验,让人回忆与思考,想想人与亲人的关系、生与死的意义、以及人与灵的议题。

《私人采购》的导演是 Olivier Assayas,于 2016 的坎城影展,即以此片获得最佳导演奖。在 2017 年的许多影展与电影比赛中,导演与女主角克莉丝汀·史都华(Kristen Stewart)也获得多项提名。此外,在许多专家与专业的电影平台上,2017 的最佳影片片单中,《私人采购》也总是佔有一席之地(例如 Indie Wire 的专栏影评 David Ehrlich 的2017之最 等等)。

 

人死后,去哪里了呢?它们是什么?它们会与人对话吗?它们与人对话时,有目的吗?哪一种类的人,有办法与它们对话呢?用什么媒介对话?对话的内容,该如何翻译成人类语言,让人类了解?这种人、灵对话,有理论基础吗?还是,这一切不过只是自己的误会?或是胡思乱想?或者,根本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呢?这么多的问题,在《私人采购》里,都有讨论到。

 

关于人死后,是否有灵魂,是否还存在,是否有转世等等问题,在 2014 年的《 I 型起源》(I Origin),也有不少讨论。不过,《 I 型起源》剧末所提供的解答,非常明确;也因为解答明确,对于所持宗教与看法不同的观众,或许就比较难以认同与接受。《私人采购》在生死议题方面的「解答」,就微妙多了,剧末并没有明确一统的解答,而是一个开放式的可能性,任何教派或者理性主义者,都能从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方式。相较于《I 型起源》,关于灵魂与生死的探讨,《私人采购》更为精致微妙且发人省思。这也是为何我很喜欢《私人采购》,或许,关于生命的这道题,根本没有解答,也或许,这题的解答,都是属于「个人的」,而没有主观的一统谜底。(关于《I 型起源》,可以考虑读这篇:「《I型起源》I Origins 通往前世今生的灵魂门户」)

 

此外,女主角史都华,也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主因之一。虽然有不少人嫌弃史都华的表演,认为她只会摆臭脸,但是我刚刚好就是觉得,她的臭脸很酷又有味道。在《私人采购》里,又臭又酷外加表情的史都华,所饰演的角色,是个名媛的「私人采购」莫琳(Maureen Cartwright),总是穿着朴实随便(连内衣都省却),骑着小绵羊游走巴黎街头,靠着品味与眼光,帮女主人购买试穿高级时尚订制服。莫琳是个独来独往的沉默女性,失去自己的胞弟,也无须跟女主人见面交谈,于是,整部影片几乎是史督华的单人独脚内心戏。性格乖僻古怪,内心身秘密与疑惑,这样的角色,其实非常适合她,史督华的表演,也非常说服人,难怪,她会获得数个 2017 年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私人采购》的悬疑之处,在看完电影之后,或许会让人一头雾水,以下是我认为的合理解释。有雷,所以若是还没看过电影,请记得先稍微闪躲,等到看完影片,欢迎再回来。

 

关于莫琳的「简讯」:

 

跟莫琳简讯聊天的那位未知者,到底是谁呢?是鬼?是孪生哥哥路易斯(Lewis)?还是另有其人?

答案应该是,人;而且由前后推断,很明确的应该是依果(Ingo)。

 

只是为什么呢?

 

1. 依照电影的故事逻辑看来,在实体世界的沟通方式,才会使用到文字;人类若是想与另一个世界沟通,无法使用实体世界的文字,而必须使用「象征性的声响」,例如敲、打、碰、撞。

 

2. 因为伊果知道,莫琳相信人死后,还会有存在体在人间,于是利用未知电话,与莫琳对话。首先,以装神弄鬼取得莫琳的信赖,再者,再制造莫琳多次的在场证明(在女主人老板 Kyra 家)。等到时机成熟之时,便嫁祸给莫琳。如此,也能明白为何「未知者」,总是知道莫琳的行踪。

 

3. 因为伊果是人类,才能「预定套房」,也给莫琳套房钥匙。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体,不是实体,当然也就不会参与人类的实体活动,例如预定套房等等。而且,故事最后,伊果与莫琳两人刚好都由同一间饭店走出,虽然是由不同楼层,这个桥段显示,「莫琳到饭店」与「莫琳亲临凶杀案现场」,应该都是依果早就设计好的阴谋。

 

4. 厘清「未知者就是依果」之后,同时就能理解故事的结构。整部电影是由「人与鬼」的两条故事线,交错进行:当莫琳正在找、测试、与实验,关于弟弟路易斯的死后存在体之时,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巴黎时,也就是要证明世上是否真有鬼灵时之时,依果恰巧也正想报复 Kyra,同时,也巧合地知道「莫琳迷信灵异」。于是,依果便特异利用灵异的方式,设局与莫琳沟通,再让莫琳一步步陷入依果早已设计好的谋杀现场,想要嫁祸给她。


 

恰巧就是在谋杀现场,灵异与谋杀发生在同一时地,也让这两个故事线,交融重叠在一起。就是在在灵异的连线之下,才会涉入谋杀,制造误会,形成「莫琳可能是谋杀犯」的假象。

 

原本,莫琳可能会畏罪潜逃(因为还有电脑的使用纪录,珠宝不在场的事实,还有衣服曾经穿过的痕迹),但是,也或许真有灵异(Kyra 的浴室们的开关,以及饭店的大门开关),真有守护灵的帮忙(是弟弟路易斯吗?),于是,真正的嫌犯依果,在离开饭店顷刻,即被警察逮个正着。莫琳,也总算可以出关旅行。

 

故事让人最欣赏之处就在于,莫琳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体,到底能否沟通。「自己与灵异」是否可沟通,或说,自己到底是不是灵媒,也是她自己一直自问的问题。如果自己与双胞胎弟弟一样,都有一样的心脏病,是否也有一样的灵异体质。关于此题,电影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但是,最后观众应该都会知晓。

 

只是,导演也不想直接以便宜行事的方式,随便给出一个简单答案:有,或没有。这也是为何,电影结尾会是莫琳的疑惑与自问:你是谁?路易斯,是你吗?(空房传来重击声)还是,那根本就只是我自己?

 

灵异、灵魂、死后的存在体,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个人的幻想」呢?

 

。。。。。。

有趣的是,除了灵魂与否,《私人采购》大量使用今日的手机日常运用。莫琳与手机的关系很微妙。虽然莫琳是个非常封闭的宅女,可是她却并非完全封闭,因为手机与网路。莫琳与手机的互动关系,应该是许多人非常写实的生活实况(我大概就属此类,于是非常有感。)

 

现实的生活里,或许因为亲人不在身边(例如莫琳的弟弟),或是喜欢的人在远方(例如莫琳远方的一位男性朋友),生活中没有直接可以倚赖的对象,于是最好的朋友,便是手机。除了上课上班之外,其馀时间都会不自觉地手机不离手,一焦虑起来,就要拼命滑手机。尤其是在「误以为与自己对话的陌生人,或许就是正在找的那个答案」时,莫琳对于手机的依恋,更是无法自拔,不只渴望能由陌生人的字里行间,找到冀望的解答之外,甚至,还会失去心防,愿意听从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所有不可思议的指示,而跨出自己从未逾越的界线,做出自己理性无法接受的怪事。


 

因为沉溺在「手机里的陌生人,有可能就是答案」,果然,莫琳受骗了,几乎要把自己送入杀人犯的险境,如此,也反应了当代许多网路犯罪与受骗的现实(请见「《破案神探 4》网路连续谋杀的BDSM危机」)。

 

除此之外,由 21 世纪的如此先进的手机文化与科技技术,作为故事背景,那些古老神秘的灵魂传说,便显得更为超越时空且奥妙诡异。我们不禁会疑惑,难道科学这么发达,科技技术如此前卫,还无法侦测出灵魂的重量、灵魂的出没、灵魂的去处、或是死后的世界吗?这个花费许多哲人圣人思索千年的问题,难道科学还没进步到迎刃立解吗?「灵魂」的学问,到底是有多困难,死后的异世界,到底是有多远?

 

眼睛看不见的世界,真是浩瀚难解。人类,又是何其渺小。如果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死之题,都解答不了,又怎能说有多进步呢。(可以顺便读这篇:「《圣鹿之死》:渺小的人类,你以为你是哪根葱啊~~!」)

 

《私人采购》这篇文章,也可以在sosreader阅读:

https://sosreader.com/n/sci_fi_movie/5a8ea251eceaedde8df7dcc8 

https://sosreader.com/n/sci_fi_movie/5a8ea251eceaedde8df7dcc8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