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诺夫: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的故事/钟声‧三度,和半音下降(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No.2, Op.36 analysis.)

夏尔克 发布于 2024-02-25

第一版乐谱封面(UNIVERSITY)

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算是他主要作品之一,题献给从小认识的好友,1913年约四十岁左右完成,在当年首演时并不成功,还被讥为”给犀牛演奏的作品”(1909年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则被讥为给大象演奏的作品 大笑),足证演奏的费力,与音符的繁多。

晚年的1931年,他大幅度修改曲子,尤其把第二与第三乐章一些复杂的乐段删除,使曲子的演奏时间尽量压缩在二十分钟之内,这样是简洁许多,但后人看法两极,钢琴家也分成两派,各有所好,以我个人而言,我偏爱1913年原版,因为比较淋漓尽致,技巧更艰难,演奏效果也更好。

这首曲子有个很著名的现场影片,就是由钢琴家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演奏的,他是拉赫极信任的钢琴家,由于拉赫认为此曲或许未尽完美,甚至授权让他修改演奏他自己满意的版本。影片刚开始他就展现了对比鲜明,动态强大的演奏,加重的低音与轻巧的跳跃交错,手一下像是大扇子拍掉困难音阶,一下又像是爱抚琴键,简直是无所不能。

第一乐章结尾那些三十二分音符,他用"轻风扫落叶”般的弹过去,更不要说第二乐章中段他如何处理那些繁多声部,与第三乐章最后歇斯底里般的狂喜,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他弹奏的并非1913年版,也非完全是1931年版,第二第三乐章都有删减,也不照谱上的力度弹,只能当作欣赏而已,若要1913年版,我还是以匈牙利著名钢琴家Zoltán Kocsis 的演奏为范例。

第一乐章 降b小调,激动的快板,4/4拍子。刚开始下降音阶是小调,但如他作品常出现的钟声那样,出现两个"强音",一下顽强的站上大调(24:31),这两个音相距三度音程:

当改变拍子时,左手弹出半音下降音阶(24:35),呼应乐章刚开始,但这次是弱起拍,这两个因素~击打的钟声与半音下降音阶,将是全曲的主要因素,其他两个乐章也都有。而这半音下降手法,在他有名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已展示其美丽忧郁之处了…

这里就是第一主题了,在重复后,半音下降转为右手的高音(25:00),并转换调性,钟声也不再那么强烈,三度消融于纠缠的音阶中(25:15)。。通过摇曳的低音(几乎有种爵士乐效果),第一主题再出现(25:34),却更加激烈,钟声开始连打,半音下降幅度也更宽广(25:38),这虽是右手,但左手也有这个半音下降(隐藏在内声部中),到速度转慢,拍子转为12/8半音下降带出了第二主题(26:10),没意外是个大调(关系调降D大调),此拍子让每小节分为3-3-3-3的四个部分(总共12拍),重点放在第二拍,温柔而较无主见性,注意竟然夹了一个C大调主和弦(26:11),这意义何在呢?

刚开始还有迟疑,反复一次确认后,才高唱起来(26:52),也是个下降音阶。主音突然在很高的地方出现(27:12),又以半音下降无力形式摔了下来...此时12拍这样的长形态已该结束,转为比较轻巧的6/8拍,钟声从抵抗到高亢(27:28),最是难忘。

在交错节奏的半音向下后(27:36),发展部开始也是一堆半音下降(28:05),而且是右手与左手在高低音依序下降,第二主题也出现(28:44),先是降E大调,然后是小调(28:53),可听到钟声的三度动机,在回降E大调后(29:28),更显得神秘,这里是两个要素-半音下降与钟声的结合,最后由降B音的下压最精彩(30:03),由半音下降,转为自然音阶下降了。

再现部开始,就是降b小调的第一主题(30:17),拍子也回到4/4拍,第二主题却由降G大调开始(31:22),是呈示部的属调,但这只是转调的开始,很快到降E大调(31:43),听到的不再是半音下降,而是上升(32:12)!忧郁的气氛被蒸发了,眼看曲子似乎要光辉的结束,却又从高点而下,半音下降回到降b小调(32:23),半音下降+钟声连打,就这样激烈结束,注意其结尾句的和声结构与第二主题相似,尤其是暗示C大调和弦的第二个音(33:30),与呈示部是一样的,连速度标示也是"较慢" 。

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是不间断,开头是一个属七和弦(33:45),但不太具有解决的和声功能,目的竟然也是为了…要把半音下降的元素拉进来:


细听其内声部,果然就是半音下降~这也造成和声比较多彩多姿,目的却是奇怪的D大调和弦(34:09),这是为了下属调G大调做准备,而刚开始接到的也并非是G大调主和弦,只是含有G音的和弦,这手法在此曲很常见,也从上乐章再现部第二主题的降G大调,到了这里的G大调关系调e小调~这两个远系调就这样产生了连系。

这就是乐章的主旋律,也和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一样,都是12/8拍子,暗示了两者的关联。另外旋律有很多下降的三度音(34:17)(34:22)(34:27)(34:37)…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钟声”有关。另外,在他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中,这也是个惯用的手法,拉赫有许多美丽旋律都是这样的模式。然后转到关系调G大调(34:58),拍子也转为4/4,但这只是一个过渡,又回到小调旋律(35:48),高音加了一些装饰(36:29)(36:33),也修饰的更美音符更繁多,注意到高点也出现两个强音,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钟声相同。

然后又回到序奏时的半音下降(37:06)。 此段落听来耳熟(37:13)…其实就是第一乐章开始时的半音下降,拍子也同样是4/4拍,可听到此起彼落的下降,拉赫的旋律美感在此发挥无遗,而在有三行谱表,需要双手交叉的段落,左手弹着高音的三度下降(38:16),当然还是钟声的延伸,注意拉赫是如何安排音符让左手可以既弹低音,又弹高音(不然真的要三只手才行了):


经过下降又上升的激情,又回到了主旋律的8/12拍子(39:08),但之前忧郁的e小调,已转为较平稳的E大调,乐章就这样结束,最后有长长的下降,但已是自然音阶,而非半音阶了!此手法在第一乐章的发展部结尾也运用过。

最后有”attacca subito”字样,明显告诉我们,要继续演奏不要停顿,就这样到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刚开始听来耳熟~怎又是一个属七和弦(40:30)?与第二乐章开头一样,只是这里是E大调,而内声部还是长长的半音下降,也与第二乐章一样:

从E大调的三级音升G,降到九度音下的G,但注意左手也有一个延迟一小节的半音连续下降,从降B到七度音下的C,这两者与主音E组成了C大调和弦(40:48),而不再是E大调,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布局终于实现了,拍子也转到3/4,意味着活泼终曲的到来,这里有一种满足感。

只是在”很快的快板”开始后,用强音奏出的(40:55),并非C大调,而是一连串的减和弦,意图把C大调主和弦的C-E-G,转为降B大调的降B-D-F(40:57),两者只相差一个全音,然后连打此和弦,如此粗暴的转调法也是满特别的~至于为何一定要降B大调?因为第一乐章是降b小调啊,这里一定要获胜一下,从黑暗到光明!

随后可听到第一乐章的要素”钟声”(41:07),左手低音是半音下降,仍是第一乐章的两个要素,只是当时小调,现在大调,这个第一主题够有"诚意"了吧?第二主题(42:23)是个典型的”飞升旋律”,虽然也有他招牌的三度下降,与半音下降,但明确保证此曲可以光辉灿烂结束…这是他有名的第二&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的共通手法。

他让曲子先到下属调降E大调,才回降B大调,这可以让此二主题至少不像是用同个调性(此为奏鸣曲式的忌讳)。随后进入发展部(43:29),还是那两个因素在作怪,不过技巧困难,音域宽广相当精彩,有些地方感觉要三只手才能弹。再现部第一主题(45:20)刚开始差不多,后面却一反半音下降的元素,改为半音上升(45:32),然后就迎接第二主题的胜利吧(46:04)!就这样让人振奋的到终点。


虽然缺乏明显好听的旋律或浪漫气氛而使此曲没那么受欢迎,
但欣赏钢琴家弹奏时大粒汗小粒汗的,拿出所有的技巧与体力,只为演奏的漂亮完美,也是一大乐事,所以比起听唱片,我更喜欢现场聆听,而三个乐章由两个基本动机紧紧结合在一起,也是技巧高超,让人回味无穷了。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