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加《谜语变奏曲》的故事与隐藏主题分析(Enigma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analysis )

夏尔克 发布于 2024-07-27

管弦乐原创主题变奏曲》,也称为谜语变奏曲或谜之变奏曲(作品36),是爱德华·艾尔加创作的管絃乐作品,原因是他在乐谱出版时加上了“谜语”(Enigma)的字样。这部作品献给「被描写的朋友们」。它于1898 年至1899 年间创作,并于 1899 年在伦敦首演,其成功使艾尔加闻名于世
它与《爱的问候》、《威风堂堂》第一与第四号进行曲、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样,是艾尔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管弦乐变奏曲之一,与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和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一样重要。
创作《谜语变奏曲》的灵感是在1898年10月21日,当时艾尔加教完小提琴课回家,在晚餐后弹奏一首他偶然想到的旋律,其中一个引起他妻子卡罗琳·爱丽丝的注意,她让他再演奏一遍。为了取悦妻子,艾尔加开始即兴创作这个主题的数段变奏,想起他的朋友们并说:“这个变奏应该是他的”,并扩展为管弦乐作品,成为《谜语变奏曲》。爱丽丝说, 「这事是谁都没做过的」。
10月24日,艾尔加在写给评论家奥古斯特·耶格(August Jäger )(他是第九变奏曲“Nimrod”的描写对象)的一封信中提到了变奏曲,并告知他自己将耶格描绘成“Nimrod”。 11 月 1 日,艾尔加完成了至少六首变奏,并将其演奏给朵拉·佩妮(第 10 变奏“Dorabella”中描绘的朋友)。第二年,即 1899 年 1 月 5 日,他完成了钢琴乐谱,随后在两周内完成了管弦乐配器。
首演于1899 年6 月 19 日在伦敦圣詹姆斯音乐厅举行,由Hans Richter指挥,获得了巨大成功(注:此人也首演了华格纳的指环四部曲,布拉姆斯第三号交响曲与布鲁克纳第八号交响曲,是当代超级指挥家),大大提高了艾尔加作为作曲家的声誉。关于首演,作曲家查尔斯·休伯特·派里 (Charles Hubert Parry)说:
变奏曲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无论在哪里,都将为祖国和自己带来荣誉。
如上所述,艾尔加夫妇认为这项工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努力。但事实上,类似想法的作品早已存在。例如,在试图描绘人物个性的变奏方面,就有理查·史特劳斯的《唐吉诃德:大型管弦乐团骑士主题的奇幻变奏曲》 ,以及舒曼的嘉年华,而管弦乐变奏曲的例子包括德弗札克的交响变奏曲和查尔斯·派瑞的交响变奏曲。
关于谜语“Enigma”
艾尔加在他的手稿中只写了《管弦乐团原创主题变奏曲》 ,而《谜语》是耶格后来用铅笔添加的。尽管艾尔加本人也认可这个名字,但他指的是这个主题(或者更狭义地说,只是主题的前半部分)而不是整个作品。其依据有以下两点。首先,在手写乐谱中,本应写「主题」的地方写成了「谜语」 。其次,有一封信显示艾尔加和耶格曾经将这部作品称为「谜语与变奏曲」 (而非现在的谜语变奏曲
Enigma」是一个希腊词,意思是「谜语」、「谜题」或「解决谜题」。据说这首变奏曲包含两个谜团:
第一个谜语是基于艾尔加的说法:这个变奏使用了一个没出现的神秘主题。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Stokowski)还作证说,作曲家告诉他,“这首曲子的主题有隐藏的色情意义”。如果我们将「神秘主题」的含义解释为旋律,那么这个谜团至今仍未解开。
第二个谜语是每个变奏都附有名字的缩写,这些名字的谜题已被解开。艾尔加对《谜语变奏曲》钢琴版写了一篇简短的评论:
我不会解释其中的奥秘。我们尽量不要想像那个「隐藏主题」,变奏和主题之间的明显联系通常只是轻微的,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主题贯穿全部,只是没有被演奏(省略)因此基本主题始终没有出现,即使在后来的发展中,主题也始终没有出现。
艾尔加也暗示,「隐藏主题」本身就是一首著名旋律的变奏。尽管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设,但没有完全合理的。有人说它是英国国歌《国王万岁》,也有人说是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 》 (萤火虫之光),还有一种说法是首演同时演奏的莫札特第 38 号交响曲「布拉格」。
目前最有力的假设是,它对应于英国爱国歌曲《 Rule, Britannia!》中的歌词“never, never, never”的部分(下面影片1:37),这旋律在主题的前五个音符中清晰可闻,艾尔加自己也有暗示此点。
解开「作品中描绘的朋友」之谜
如上所述,这些人的身分已基本确定(虽然第 13 个变奏 (***) 仍未被解开),包括艾尔加本人和他的妻子爱丽丝,还有几位是业馀音乐家,唯一的职业音乐家是教会风琴师 GRS。甚至他也没有被当成音乐家,而是描写他的宠物狗。但艾尔加最初并不打算只为他的朋友作曲;他还尝试描写艾弗·阿特金斯、尼古拉斯·基尔伯恩和派瑞等作曲家。只是无法把他们的音乐性融入他的变奏曲中,最后没为他们写出任何变奏。
《变奏曲》中描绘的朵拉·佩妮,在谈到此首曲子时说:
选择这些朋友,并不是艾尔加对他们有特别的好感,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很顺利的用音乐来描述。
这曲子演奏时间约30分钟,由两部分组成的主题后面有 14 个变奏。从主题的旋律、和声、节奏元素中湧现出来,最后的变奏创造了一个宏大的结局。艾尔加在每个变奏的乐谱上写下了缩写或暱称,就好像它们是副题一样,成为了解每个变奏是描写谁的线索,以下是Andrew Davis指挥 BBC Symphony Orchestra著名版本。
主题 G小调,行板,4/4拍。
刚开始第一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个人也以为来自英国爱国歌曲《 Rule, Britannia!》中歌词“never, never, never”的部分,意思是"不列颠人永不为奴",艾尔加的爱国心真是重啊!他也一直是国王派,以大英帝国为荣。这模进往上的旋律既深情,又有进取感,全曲都是由此而来的。它以B♭音开始,以H(B)音结束,中间还包括A和C,分散地嵌入了BACH(巴哈名字)的主题,并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七度下降。但其中的隐藏主题是什么呢?最后用皮卡第三度到G大调,有点突兀,但也是全曲最后的调性。
变奏1 “CAE”(1:45)
艾尔加的提示:
"由主题直接衔接不间断,我为之添加神秘而优雅的部分,实际上是主题的延伸,那些认识CAE的人会知道这变奏代表的是她。她的生活神秘而优雅,激发了我的创作慾望"
G小调,同样速度,4/4拍。 CAE是作曲家深爱的妻子卡洛琳•爱丽丝•艾尔加( Caroline Alice Elgar)的姓名头一个字缩写,与主题的关系明显。
变奏2 “HDS-P”(3:32)
艾尔加的提示:"休•大卫•史都华-鲍威尔(Hew David Steuart-Powell) 是一位著名的业馀钢琴家和室内乐演奏家,他与BGN(大提琴手,第12变奏)和作曲家(拉奏小提琴,即艾尔加本人)有多年的合作。在弹奏钢琴之前,他会弹些独特的全音阶,我用16音符段落来幽默描述。虽然它让人想起触技曲,但其实是半音阶的,与 HDS-P. 的偏好相反"
G小调,快板,3/8拍。HDS-P为-鲍威尔头个文字缩写,他与艾尔加常一起演奏室内乐。清脆跳跃的旋律描绘了他弹奏钢琴的情景,主题多半是隐身在低音部分。
变奏3 “RBT”(4:16)
艾尔加的提示:"理查德•巴克斯特•汤森德(Richard Baxter Townshend) 的着作”A Tenderfoot in Colorado”现在已广为人知,他常由男低音突变成女高音,让人想到业馀剧团演老绅士的演员,双簧管热情地演奏着这个主题。低音管艰难的低吟声也很重要(4:45)"

G大调,快板,3/8拍。理查德•巴克斯特•汤森德,一位业馀演员,他习于自由改变音质和音域,在这段变奏中也可听到类似段落,主题在竖笛部分满清楚(5:05)。
变奏4 “WMB”(5:41)
"这是位乡绅和学者。在马为交通工具的时代,要安排当天的马车来满足大量客人的需要,比现在汽车时代困难的多。这个变奏描绘了他手里拿着一张纸,用力唸出当天的计划,然后匆匆离开音乐室,不经意把门关上的样子"

前五个音是来自主题,第15-24小节暗示了客人的嘲笑(5:55)。G小调,快板,3/4拍。 威廉•贝克 (William Meath Baker) 是格洛斯特郡哈斯菲尔德的一位地主,由于他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人,他的变奏也因常用总奏而显得强烈。

变奏5 “RPA”(6:10)
"理查德•P•阿诺德(Richard P. Arnold)是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的儿子,是一位狂热的自学钢琴演奏家。虽然没有演奏困难的部分,但却能奇怪地唤起真实情感。他严肃的谈话经常被异想天开、开玩笑的言论打断"

由弦乐庄严地开始,主题出现在低音管部分(6:13),然后管乐器演奏了一个轻松的笑话"(6:46),两者交替出现,C小调,中板,12/8拍(4/4拍)。

变奏6 “Ysobel"
(8:26)
"正在学习中提琴的莫尔文女士伊莎贝尔•菲顿可能会注意到,此变奏中常使用的开头小节音乐是个移弦的「练习曲」——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困难的"
这个忧郁、有时神祕的变奏就是基于这个动机。C大调,行板,3/2拍子。带有西班牙语特征的「伊莎贝尔」是艾尔加给他最喜欢的中提琴学生伊莎贝尔•菲顿(Isabel Fitton)的绰号,这就是为什么中提琴独奏在此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开始就是中提琴,旋律也来自主题,结束前出现的旋律让人想到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主题(9:26)。

变奏曲7 "Troyte"(9:49)
"莫尔文的一位著名建筑师,曲子有喧闹的气氛但只是玩笑,不熟练弹着钢琴的他,让人连想到鼓和低音弦的粗野节奏;后来强烈的节奏表明了老师尝试将混沌恢复秩序(10:10),而最后令人绝望的声响,被证明是徒劳的 "
这是描写著名建筑师Arthur Troyte Griffiths对他不熟练的钢琴努力弹奏的情景。刚开始是鼓声,后来的管乐旋律来自主题(9:53),C大调,急板。

变奏曲8 “WN”
(10:49)
"这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十八世纪的家族,有文静的,淑女的优雅个性。威妮弗莱德•诺伯里(Winifred Norbury)是家族中与音乐联系最深的,因此她的名字被写在乐章的开头,也是她特有的笑声被描写的原因"
G大调,快板,6/8拍。艾尔加认为温妮弗雷德•诺伯里是一个悠閒的人,也以此方式描绘。刚开始明显来自主题(10:55),在变奏结束时,小提琴上的一个音符会延伸到下一个变奏。
变奏9 「宁录」Nimrod(12:48)
"这个名字是我对耶格的暱称,他是著名的评论家和音乐家的朋友。我在此不是要描写他的肖像,而是他的人格与气质,在此缓慢的第九变奏中,需要一些热情与多变的气氛。
在一次傍晚散步时,我的朋友说贝多芬的缓慢乐章无人能匹敌,我由衷赞成。此变奏刚开始也暗示第八号悲怆奏鸣曲的缓慢乐章。他是我多年好友,也是许多音乐家的重要顾问,更是严厉的批评家;他在此领域也无人可匹敌"
降E大调,慢板,3/4拍,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曲子,有时会单独演奏。「Nimrod」是艾尔加给德国出生的奥古斯特•耶格(August Jaeger)的暱称,他在音乐出版商 Novello 工作。英文单字“Nimrod”通常指的是《旧约》中出现的有名猎人Nimrod,这个暱称来自德语单字“Jäger”(耶格),意思是猎人或狙击手。在《第九变奏曲》中,艾尔加不仅试图描绘耶格尔的高贵人格,以及当晚两人散步、讨论贝多芬的气氛。刚开始无疑是来自主题,但把原先只有一个的七度下降变成了多个,成为主要特色与美感。这曲子把主题的两个特色~进取与深情都发展到极致,并逐渐加大力度与加多乐器,形成整组变奏曲的高潮,演奏时间来说也是刚好在一半的位置。
变奏10「间奏曲」Dorabella(16:57)
"这个名字取自莫札特歌剧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的主角,暗示着一种仙子般的轻盈舞蹈,首先是中提琴,然后由长笛演奏的悠长部分也很重要"

G大调,快板,3/4拍。 Dorabella就是多拉•佩妮,她是变奏4威廉贝克(William Baker)的侄女和变奏3理查德汤森(Richard Townsend)的嫂子。据说木管乐器是模仿她的口齿伶俐和笑声的,主题暗藏在刚开始小提琴细碎的音符中,低音部分也有暗示,但这算是离主题最远的一个变奏,活泼的气氛缓和了「宁录」的沉凝,清澄轻盈的节奏与配器被认为是管弦乐法的最好示范。
变奏11 “GRS”(19:30)
"赫里福德大教堂的已故管风琴演奏家乔治•罗伯逊•辛克莱(George Robertson Sinclair)。但此曲与管风琴或大教堂无关。在前几个小节中,他饲养的大斗牛犬丹,掉进河里,翻来覆去找陆地,然后回到陆地,开心的吠叫。 GRS说:请把这个场景写成音乐"

很有动感描述了狗狗的动态,低音管暗示着主题(19:31),G小调,快板,2/2拍。
变奏12 “BGN”(20:32)
"巴兹尔•G•内文森(Basil G. Nevinson)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馀大提琴演奏家,也是HDS-P 与我的合作夥伴,常一起演三重奏,是一位认真又热心的朋友,这个变奏是对他的简单纪念"

G小调,行板,4/4拍。内文森 (Basil G. Nevinson)是当时著名的大提琴家。因此,由大提琴演奏主旋律,很明显来自主题(20:50)。艾尔加后来在内文森的启发下创作了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
(注:在开始的地方,有人发现了路德派圣咏Ein feste Burg 的踪迹,再对照全曲,认为Ein feste Burg就是谜语变奏曲的隐藏主题,但我真的听不太出来)
变奏13"「浪漫曲」* * *(23:31)
星号被认为代表作曲时一位正在海上航行的女士的名字,鼓声让人想起远处客轮引擎的振动(24:53)。
G大调,中板,3/4拍。由于没有提示,所以很难确定这人的身份。但引用了孟德尔颂《寂静的海洋和愉快的航行》,因此可能是当时出发去澳洲的Lady Mary Lygon,也可能是曾与艾尔加有婚约Helen Weaver,她移民到纽西兰。刚开始的竖笛似乎是把主题倒反了,也是这组变奏曲的第一次,然后引用了《寂静的海洋和愉快的航行》中的一个动机(24:04),接到像引擎震动的鼓声(24:53),变的忧愁起来,但很快前面明朗的音乐又出现,还是以竖笛《寂静的海洋和愉快的航行》结束。

变奏曲14「终曲」EDU(26:23)
"整体风格大胆而有力,作曲当时朋友们对我的音乐未来抱持怀疑态度,让我感到沮丧,这首变奏曲只是为了展示什么是“EDU”(我的名字的暱称)"
G大调,快板急板,2/2拍,引用了变奏9(Nimrod,28:08),主题以大调明亮、大方地呈现,总结了整部作品。刚开始就是一个长长的模进,对应主题的形态,但突然中断,比较温柔的音乐出现(28:53),其实这是变奏1,也就是艾尔加夫人爱丽丝女士,经过她抚慰后,再恢复活力,积极奋发的结束全曲,这不就是他家庭的自画像吗?" EDU 代表“Edu",这是爱丽丝女士对艾尔加(Edward Elgar)的暱称。
注:这真是艾尔加与其朋友圈的愉快游戏,不知他们猜到了吗?但我认为,曲子的隐藏主题,应该就是英国爱国歌曲《 Rule, Britannia》!得意

(资料来自于日语维基,再加上个人的读谱心得&时间轴)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