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民
蔡 玮 发布于 2017-05-25
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大国民/Citizen Kane】(1941)
撰文/蔡玮
文件式的结构,尤其夸大场面、人物阴影与空间感。有时像漫画构图的短景,
有时则类似歌剧舞台浩大的场面,与堆砌的舞台建筑装饰。以新闻影片做前导,再展开为记者访谈主题人物相关人士的诸多情境。主人翁做为有争议的报业钜子,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与整个经济景气的密切关系,在开首的新闻短片中以中性认知的材料做呈现,不失为符合集中原则的策略,使得之后访谈对象的陈述,与基金董事的回忆录复原情境,得以集中表现主题人物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主人翁背后的动机,与此具有阐释作用的主人翁临终遗言的解谜,一起成为整出戏最主要的悬念因素。配乐是不具旋律特征、歌剧音响式的舞台风格。本片对视觉空间的运用,有时达到高度舞台装置艺术的发扬。
主人翁的名字的谐音,个人庄园的商标缩写,都暗示着这是一个像国王一样拥有权势,心态上也一如一国之君的性格特征。开首美轮美奂的私人堡垒的视觉呈现,突显的是一个有如绘本故事的、充满想像的人物叙事的开场。这夸张又奢华的场景,最后竟如王族死后的陵墓一般,成为众人搜括、抢夺珍稀的拍卖场。更反讽的,主人翁视为最珍贵的收藏,象征童年的欢乐与纯真的雪橇,却被不能明了大亨内心的人们轻易的付之一炬。
主人翁的性格极度的复杂,他本来可以运用全世界排名第六的庞大资产搏取更大的财富,却独独选择与一般普罗大众有关的新闻出版业。他以守候大众权益发迹,但更像操纵舆情的短线政客一样的空洞、自负。主人翁因为一桩疑似政治婚姻获得众人的仰望、想像,却纯真的如儿童般生嫩、经不起政敌的威胁、蓄意破坏。他为爱情不惜挥金如土,将众人眼中所鄙视的情妇、后来的妻子,推向歌剧舞台上的埃及豔后宝座,却又将辛苦的经营毁于亲自捉刀的剧评。
他临终前口中念念有词的「玫瑰的花蕾」,与他用世人艳羨的财富、权势堆砌出来的陵墓般的私人宫殿,形成生与死的悬殊的对比想像。那象征遗落的童年的雪橇的焚烬,又与庞大的厅堂中满山满谷的被保留下来的堆金砌玉的艺术宝藏构成极度的反差。
观赏全戏如同翻阅一本华丽的绘本故事书,临到结尾,一股意料之外的巨大、无法填满的空洞袭来。造意者努力述说的似乎是,即便是曾经富馥的青春年少、与无数戮力积攒的一生的财富与战利品,都无法补偿童年失去欢乐的失落。
造型上,主人翁的化妆越到老年越让人联想到列宁的形象。主人翁是个真正的个人事业的独裁者,他被不是他所真正关切的群众所遗弃,似乎是命运中所注定的。那个具象的、标志着拥有者一颗将全世界从古至今最珍贵的宝藏置于脚下的野心的庄园,用权势所打造的庞然大物,并不是什么伟大理念的纪念碑,不过是浪费无数宝贵的生命岁月,与因此排挤、失落的欢乐所堆砌出来的废墟。
极大与极小的对照与反差,似乎说明了造意者最在意的美学。而在暗示报社库房改装办公楼低垂的天花板下,明亮的脚灯辉映着、为庆贺敌意收购对手资产的胜利、而准备的整齐、庞大、奢华的歌舞女郎的队伍,将继续在观者的记忆里闪耀。这是一则有关权势与野心的寓言,不仅可适用于古往今来的所有政客,即使是对冷战时期地球上存在的两个最大的相互敌对的强权-苏联、与美利坚合众国、甚至她们各自对群众所宣示的「理想」,也无不适用。(蔡玮,20170509大国民)
Directed by Orson Welles
Produced by Orson Welles
Screenplay by
Herman J. Mankiewicz
Orson Welles
Starring
Orson Welles
Joseph Cotten
Dorothy Comingore
Everett Sloane
Ray Collins
George Coulouris
Agnes Moorehead
Paul Stewart
Ruth Warrick
Erskine Sanford
William Alland
Music by Bernard Herrmann
Cinematography Gregg Toland
Edited by Robert Wise
(From Wikipedia)
撰文/蔡玮
文件式的结构,尤其夸大场面、人物阴影与空间感。有时像漫画构图的短景,
有时则类似歌剧舞台浩大的场面,与堆砌的舞台建筑装饰。以新闻影片做前导,再展开为记者访谈主题人物相关人士的诸多情境。主人翁做为有争议的报业钜子,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与整个经济景气的密切关系,在开首的新闻短片中以中性认知的材料做呈现,不失为符合集中原则的策略,使得之后访谈对象的陈述,与基金董事的回忆录复原情境,得以集中表现主题人物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主人翁背后的动机,与此具有阐释作用的主人翁临终遗言的解谜,一起成为整出戏最主要的悬念因素。配乐是不具旋律特征、歌剧音响式的舞台风格。本片对视觉空间的运用,有时达到高度舞台装置艺术的发扬。
主人翁的名字的谐音,个人庄园的商标缩写,都暗示着这是一个像国王一样拥有权势,心态上也一如一国之君的性格特征。开首美轮美奂的私人堡垒的视觉呈现,突显的是一个有如绘本故事的、充满想像的人物叙事的开场。这夸张又奢华的场景,最后竟如王族死后的陵墓一般,成为众人搜括、抢夺珍稀的拍卖场。更反讽的,主人翁视为最珍贵的收藏,象征童年的欢乐与纯真的雪橇,却被不能明了大亨内心的人们轻易的付之一炬。
主人翁的性格极度的复杂,他本来可以运用全世界排名第六的庞大资产搏取更大的财富,却独独选择与一般普罗大众有关的新闻出版业。他以守候大众权益发迹,但更像操纵舆情的短线政客一样的空洞、自负。主人翁因为一桩疑似政治婚姻获得众人的仰望、想像,却纯真的如儿童般生嫩、经不起政敌的威胁、蓄意破坏。他为爱情不惜挥金如土,将众人眼中所鄙视的情妇、后来的妻子,推向歌剧舞台上的埃及豔后宝座,却又将辛苦的经营毁于亲自捉刀的剧评。
他临终前口中念念有词的「玫瑰的花蕾」,与他用世人艳羨的财富、权势堆砌出来的陵墓般的私人宫殿,形成生与死的悬殊的对比想像。那象征遗落的童年的雪橇的焚烬,又与庞大的厅堂中满山满谷的被保留下来的堆金砌玉的艺术宝藏构成极度的反差。
观赏全戏如同翻阅一本华丽的绘本故事书,临到结尾,一股意料之外的巨大、无法填满的空洞袭来。造意者努力述说的似乎是,即便是曾经富馥的青春年少、与无数戮力积攒的一生的财富与战利品,都无法补偿童年失去欢乐的失落。
造型上,主人翁的化妆越到老年越让人联想到列宁的形象。主人翁是个真正的个人事业的独裁者,他被不是他所真正关切的群众所遗弃,似乎是命运中所注定的。那个具象的、标志着拥有者一颗将全世界从古至今最珍贵的宝藏置于脚下的野心的庄园,用权势所打造的庞然大物,并不是什么伟大理念的纪念碑,不过是浪费无数宝贵的生命岁月,与因此排挤、失落的欢乐所堆砌出来的废墟。
极大与极小的对照与反差,似乎说明了造意者最在意的美学。而在暗示报社库房改装办公楼低垂的天花板下,明亮的脚灯辉映着、为庆贺敌意收购对手资产的胜利、而准备的整齐、庞大、奢华的歌舞女郎的队伍,将继续在观者的记忆里闪耀。这是一则有关权势与野心的寓言,不仅可适用于古往今来的所有政客,即使是对冷战时期地球上存在的两个最大的相互敌对的强权-苏联、与美利坚合众国、甚至她们各自对群众所宣示的「理想」,也无不适用。(蔡玮,20170509大国民)
Directed by Orson Welles
Produced by Orson Welles
Screenplay by
Herman J. Mankiewicz
Orson Welles
Starring
Orson Welles
Joseph Cotten
Dorothy Comingore
Everett Sloane
Ray Collins
George Coulouris
Agnes Moorehead
Paul Stewart
Ruth Warrick
Erskine Sanford
William Alland
Music by Bernard Herrmann
Cinematography Gregg Toland
Edited by Robert Wise
(From Wikipedia)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