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电影】拆弹少年。

幕后黑手 发布于 2017-09-11

  邦尼提姆。


  战争从来就不是打到一方投降就没事了。


  世界大战席捲各国,最终结果尘埃落定,后续收拾作业才正展开,德军在欧洲各国势不可挡时,为了佔有原先优势,在各个可能登陆的海岸埋了许多地雷,丹麦也是德军侵攻的受害国之一,身为战败国军人,德军俘虏被分派到各地进行地雷拆除作业,丹麦西海岸也有这么一批战俘负责处理战后的残迹,只是,他们都还是不知战场为何物的青涩「拆弹少年」(Under sandet)

  卡尔没料到接收过来的战俘会是一群孩子,他当然痛恨德军、巴不得将德军一个个杀光,可是,当他看到眼前这批号称经过拆弹训练的战俘竟是孩子时也傻眼了,战争的怨恨与茫然的生命如何权衡,全在他的一念之间。


  这群德国年轻人难道不该为自己的国家偿还战争罪孽吗?

  可是,战胜国能够逼迫战败一方做任何事情吗?


  如果不这样对待,战争时期受到的委屈又该如何伸张?别说国际军事法庭或联合国那些遥远的天星,走过战争的人只想看到现世报。怀有愤恨的丹麦军人,当然要好好「招待」战败的德国军人,难道不对吗?别说军人,平民百姓也这么深深认为,只要是敌人,就没有分战胜战败的差别,即使赢了,已经失去的也回不来了。

  话可以讲得冠冕堂皇,倘若我是战胜的一方,心态恐怕同样极端,不管语言能否沟通、不管眼珠的颜色有无相似,也不管年纪差距是否能够理解这场战争带来的祸害与影响,输了的人就该负起全部责任,赢了的人那么做,错了吗?


  电影慢慢播映着,我的情绪起了浅浅波动。

  这几个孩子扛起国家战败后该付的责任,他们得去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对待,就像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没人会管他们的死活,遑论挨饿,他们只有服从,因为不服从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对未来的想像与期盼,战争结束后他们终于可以回到家乡跟亲人过活,终于可以不用理会残酷的战火,过一个平平淡淡的人生。

  那么多的终于可以,得先过眼前这关。这个,拆不完地雷就无法回家的梦。


  难道有人认为他们拆完了地雷就能返乡了吗?

  赛巴斯汀说的没错,被蒙在鼓里就能继续为渺茫的希望奋斗,谁也不清楚沙滩上的地雷究竟有无遗漏,直到狗狗被炸飞以后,梦里的苦尽甘来才真正醒来。


  人命不如狗命?

  在那当下我有这样的疑问,只是对卡尔来说,这只狗代表的不仅仅是陪伴,还有从战争中遗留下来的苟延残喘,更多的是国家被侵害时的窘迫,那些悲伤时候,侵门踏户的德国军人难道想过这些作为会让许多平民百姓失去原有的生活吗?卡尔的挣扎,从反复暴怒的情绪里充分感受,他们是可恨的德国军人无误,但他们真的只是孩子。

  是什么样的现实,需要由一群孩子承担看不见未来的残酷及风险?艾比对德军的恨之入骨,在那个时代背景底下一点都不奇怪,但类似的事情应该在很多战场周边都默默发生过吧?


  我不觉得「拆弹少年」想要彰显什么人权价值,电影看似替当年的德国年轻战俘的遭遇提出反思,然而,真正需要思索与感受的,应该是战争收尾的工作还有多少没被想起过的辛酸?反正这世界本来就没什么公平,若要讲公平,已经承受失去的一方又该如何自处?放下吗?宽恕吗?我真的怀疑走过惨烈战局的人们有多少可以用那么宽大的心怀接受种种改变不了的事实?


  走过战乱的人,心底那洼亘远的深渊自然不是给甲虫取名就能化解的寂寞,那般疼痛,除了尽量冷漠,无法有其他想像。

  想家了吗?难道,你不想回家?

  

  电影名称:拆弹少年(Under sandet/Land of Mine)
  发行公司:传影互动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ifilm.tw/

<
  正式上映:2017.01.13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