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影院】李安《冰风暴》里的玻璃盒子
「家」对你的意义是什么?是人的避风港?还是相爱的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在现代建筑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包浩斯学校创办人葛罗培斯(Walter Gropius )的建筑蓝图里,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六堵墙,还需与自然环境交流对话,这种外观犹如方盒子的现代主义建筑,理性简明、大量穿透、绝对的水平与秩序,来到了李安的电影《冰风暴》(The Ice Storm),却化身为现代人内心疏离、行为失序的隐喻与象征。灰冷的色调、静谧的空间、玻璃的镜射,映照窗外萧索的树林,「家」是爱与死凝结的冰原,每个人在内心筑起高墙,无法对话、无法相互付出,逐渐变成背离的共同体。
《冰风暴》的时代背景设定在美国1973年,尼克森掌政、喧腾一时的水门案。电视新闻天天上演政治荒谬剧,中产阶级核心价值动摇,借由小镇上比邻而居的两个家庭,辐射出两个世代在人际关系、婚姻道德、家庭伦理的多元面向。陷入婚姻僵局、生活贫乏苦闷的夫妻,在不断偷腥、偷窃与背叛中找寻身心的出口,更在一场餐宴后的「钥匙派对」,与一群衣冠楚楚的男女大玩交换伴侣的性游戏;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用各种形式的探索来满足对性的好奇心。无论是大人或青少年,都借由「性」来逃避现实或依偎取暖,但可怕的是彼此间的眼神失焦、对话失语,一个屋簷下的家人各过各的生活,看似亲近,心灵上却有着最遥远的距离。
诚如现代主义简约明净的语言,李安在他最擅长的「家庭室内剧」,将流利明快的叙事节奏,转换成影像上的符码。如玻璃盒子的采光餐厅,引入四周的阳光与花树,但室内每个人的心都冰封了,你猜不透我,我看不穿你,感恩节成了例行公式的家人团聚;又如在许多单一景框中,企图呈现多重空间,用独白的画外音、玻璃帷幕的镜射,突破二维平面的空间限制,创造更多的影像意涵;流淌在暧昧幽微下的情绪浮动,以低限音乐、冰珠撞击的清脆声,来建构角色们内心隐然成形的冰风暴,一股山雨欲来的气氛弥漫在全片中,李安用最少的语言,创造最丰富的影像世界,「Less is More」非常冷酷疏离,非常现代主义。
*图片来源:DVD影像截图
*原刊载于We House建筑生活志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