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影院】小津与安藤的日本家屋
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让我想起安藤忠雄的清水模。
《东京物语》被公认为是小津的最高杰作,也是历史上十部最优秀的电影之一;《住吉的长屋》是安藤的成名作,并荣获1979年日本建筑学院年度大奖。他们的作品从日本传统家屋出发,在六至八帖榻榻米侷小却安定的空间中,创造出最大的精神向度。特别是被精确设计过的景框、构图、光线、路径……他们追求影像/空间构成的纯粹性,如同花道、茶道、京料理,作品风格充满了形式美。
小津的电影是庶民剧的岁月静好,诉说的是昭和年代怀念的三丁目,宛如纪录片般留住某年某月某一天的秋刀鱼之味。传递的是一种两代人之间、日常生活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是透过吃饭、洗衣、哄孩子睡觉、一家人坐在塌塌米上谈论天气的生活片段,所描绘的一幅永恒静物画。这些仪式化的过程都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透过电影语言将之收编在「榻榻米低视角」中委婉呈现。
初看小津的电影,黑白的画面、缓慢的步调、寻常的对白、永远围绕家庭成员的主题,在现今好莱坞声光特效的商业电影中,显得千篇一律、滋味淡如白开水。但奇妙的是,看完电影后,不知何时在内心悄悄起了化学变化,并且随着我们的年龄和心境,这种发酵程度略有不同。正如小津说,「电影是以馀味定输赢」,刻意减少戏剧夸张的成分,不着痕迹地植入导演的观点、演员的情绪,让那些没有表现出来的部分打动人心。就像日本画强调的留白、松尾芭蕉的俳句、枯山水的微型宇宙,留给观众细细品味生命的回甘。
安藤的建筑是一丝不苟的清水模。他让材料忠于自己,真实、不造作地还原建筑本我的美。钻研清水模数十年,研发出独步全球的技巧与独门配方。慎选模板,务使成品笔直平滑。同时为了让建筑物整体色泽一致,水泥、钢筋、砂石需用同一批号;预拌水泥厂要设在车程一小时内之处,水泥灌浆要在一小时内完成,以免颜色产生变化,并且坚持全程手工打造,因此有人形容他的清水模,像扑在日本艺妓脸上的白粉那么细致均匀,充满日本职人精神。
在《住吉的长屋》作品中,安藤首次将清水模用于日本家屋。他先在四周筑起高墙,面街的门面甚至没有窗户,在一排矮房中显得无比突兀。由于基地面宽窄、纵深狭长,因此中间的部分要打开来。高挑的天井将光线与空气充分引进,感受岁时更迭的乐趣。特别是雨后的石阶,在光线的折射下呈现出阴翳的浓淡,反射自天井的光线悄悄沁入室内,熹熹微微。
另外,安藤最知名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本福寺水御堂》,均透过极简素净的外观、回游的动线、精心设计的光线,给人净化尘心的安定感。这种小心翼翼维护美好心意的建筑手法,与小津安二郎精心分镜的剧本、固定框景、换景而用的空镜头…等形式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津与安藤透过艺术形式的创作,在垂直与水平线的景框中梭织着对家的感情。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拾回消逝的伦理价值与温厚美德。虽然人生是由许多小小无奈所组成,一如小津最爱放在电影里的空镜头:晾衣绳上鼓着风的衣服不知主人早已离去,但似乎有更多的事物被留了下来。安藤也始终以素颜的清水模淡然以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围封的高墙背后,是花开花落、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居心地。一种简单中的宁静力量。
小津安二郎
日本知名导演,生于1903年12月12日,并于1963年12月12日,即六十岁生日当天过世。战后则主力于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为主的小市民电影,尤其以《东京物语》、《晚春》为他一生中的代表作。此外他以低视角仰视拍摄方式独树一格,也成为后来导演的效法学习对象。
安藤忠雄
日本建筑师,生于1941年,以自学的方式学习建筑,唯一获得Pritzker、Carlsberg、Praemium Imperiale与Kyoto四项建筑大奖的建筑师。曾经是货车司机和职业拳击手。作品多以清水混凝土建造,擅长使用低限的素材,运用自然的元素,塑造令人讚叹感动的神秘空间。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