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网路的魔镜效应-浅谈镜像人格

夏蒂蒂 发布于 2018-11-19

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策展人。facebook、Line、instagram、Twitter…满足所有的看见与被看见。无论你是食尚玩家、艺文知青、摄影同好,还是美魔师奶或可口小鲜肉,人人都能登上自己的头版,拥有专属的发言权。

但问题来了。知名影评人马欣老师说,这种观照自我的方式助长了「镜像人格」,她引用了法国精神分析巨擘拉冈的理论。所谓镜像,顾名思义是投射出来的影像,意即你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但那并非真实的你,而是舞台上、你创造出来在别人眼中的你。社群网路与17直播拉长了时间轴,强化了镜像人格,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客体极大化,到最后连自我主体都混淆了,只看见了镜中的幻象,以为那是真的。

 

镜像与自恋往往一线之隔,为了保持人气,把自己形塑成超性感女神/超文青型男/超完美娇妻/超极品人夫…戏演久了好像就变成真的。虽说人类的自我认知常透过「他者」来肯定自身的价值,但精神分析学者不断强调走出镜像的重要。

 

例如有些乖巧到不行的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师长的期待,承受严厉管教或不当对待,长大后内化成人格的一部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也不足为奇。又如三岛由纪夫,当内在与外在无法达成共识、不断自我矛盾,就成了《金阁寺》里那个口吃的「我」,幸好三岛将所有的生命热情倾注于写作,完成了自传体小说《假面的告白》,其实他多数作品都在呈现自己的镜像人格。说到底,每个创作者何尝不是呢。

 

#关键字:奥森威尔斯大国民、穆荷兰大道、金阁寺、女罗曼死、钢琴教师、天才雷普利、格雷的画像、三岛由纪夫、富江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