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娜鲍许的《春之祭》

夏蒂蒂 发布于 2017-03-12

巴黎最繁华的第八区蒙田大道上有一座艺术地标-香榭丽舍剧院,1913年开幕时,俄罗斯芭蕾舞团首演了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那晚香奈儿女士也在场。台下的绅士名媛以为是欣赏一出古典芭蕾,结果全被吓坏了。不只音乐,连舞蹈、服装都是。它解构了音乐的形式,忤逆了观众习以为常的眼睛,全场一片譁然、嘘声四起,只差没被丢鸡蛋,唯独香奈儿女士慧眼识英雄,她欣赏这种跳框的艺术与风骨。佳人遇到才子,毫无疑问的,他们恋爱了。

 

《春之祭》从19世纪来到现在,持续召唤不同年代艺术家的创作灵魂,特别是对仪式性的想像。在德国现代舞编舞家碧娜鲍许(Pina Bausch)的诠释版本中,当年原住民服装及强烈的舞台风格已不复见,蜕变成简单合身的素面洋装以及一台沙土,在舞者肢体动作不断重复、情绪堆叠的升温中;在不断铲沙、填平、摧毁的过程中,象征少女献祭的神圣与仪式的进行。

 

看过碧娜的舞剧就很难忘记,她的舞蹈是活生生的祭典。除了《春之祭》,阿桑还看过《穆勒咖啡馆》和文・温德斯的3D艺术电影《PINA》,后来陆续在Youtube中看过其他舞作。每一个舞者都是火,你看到一团团火焰在烈爱燃烧、痛苦绝望,在不断跌撞与嘶喊中,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张力,压得你无法喘息,那种高核磁的共振效应,压倒性的力与美,几乎已接近宗教的神圣了。

 

法国女作家莒哈丝说:「任何一出戏剧都带有悲剧成分。而悲剧,就是爱,就是歇斯底里。」就像碧娜的舞剧,充满着两性之间的浓烈情慾及隐含的暴力,也像奥地利画家席勒的人物画,在扭曲变形的手指关节、焦虑不安的眼神与姿态中,投影内心深处的无伪。非常悲伤,非常性感,来自灵魂,人生啊~错的多美丽!

 

*图片摘自网路


1913年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