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心得] 《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之一──关于古蹟的迷思

lyo 发布于 2017-02-24

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资产与城市记忆守护笔记

这阵子断断续续地看这本今年刚出的新书,今早终于看完了,特来纪录一下感想。

作者洪致文是洪腾云的后人。在看这本书(以及其他介绍台北城的书)之前,听到「洪腾云」三个字,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不知他是何许人也。原来他是当年捐地给清朝官方在台北盖考场的人,没有他,台北的考生要考试得远下台南,很不方便。因此后来刘铭传为了感谢他的协助,为他上奏盖了一个「急公好义坊」,现在保存在二二八公园内。

大概是继承了祖先的古道热肠,作者也非常关注且致力于历史古蹟的保存,这本书就是由他这几年发表在部落格的文章整理而成。虽然我很佩服他这份历史人文的关怀,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但说真的,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无论纸质、排版、重量等,感觉都蛮阳春的,文笔也比较像部落格的随兴所至,缺少纸面书该有的严谨,有时还会出现新一代的网路用语,让我这个不太关注流行的老人看了一头雾水。

而综观全书也能发现,只要主事者做得不好、胡乱破坏历史文物,作者不分党派照批不误。这代表书中有一半是主观性的批判文字,光是骂柯市府和郝龙斌的就有五六处不止,内容也大同小异,看多了难免疲乏。个人还是比较偏好客观论述的书籍,让阅读者看了之后自己感受、思考。

不过,这本书确实刷新了很多我的固有观念,让我对「古蹟」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请看下面这几段:

「其实审查时,有些官员的说词也很好笑,会说这栋建筑不满五十年,也可以算古蹟?我要说的是,文化资产的价值不在于年代多久,像是1990年代时,官员说你这个东西只有九十几年,不满一百年,所以不能算古蹟,我说你九十几年的东西多放不到十年就百年了,不给它机会吗?

(中略)我们要感谢先总统(空一格)蒋公,因为中正庙(中正纪念堂)才几年啊,竟然可以当成『国定古蹟』。所以如果有官员跟你说,不满五十年不能当古蹟,你就搬出中正庙当例子,因为台湾文资保存的荒谬也是没有下限的。」

「如今我们在保存现代建筑时,往往面对很多质疑声浪。这就好像1970~80年代时,要保存日本时代建物,很多人说它们不够老,这也算古蹟或历史建筑?但随着时光飞逝,很多1960~70年代的建筑一直拆,越来越少。很多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建筑构件也一一消失。像是旧市议会的灯具、冷气出风口、格状金属窗,这些都是不会再有的时代特色。

「其实,文化资产保存法中对于古蹟的认定,年代完全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这栋建筑只要有它特殊的意义,建筑年代并非绝对的考量因素。」

「另一个古蹟的迷思是,建筑本身要够华丽,建筑语汇要讲得出来,像是属于『歌德式』建筑,要有什么『大卫之星』的装饰之类的,才有列为古蹟的价值。」

「以设计者高傲的态度,评断城市历史的美丑,毁掉有历史文化深度的城市记忆,很多时候都是『见仁见智』的美学,一种『为了让你更好看』的自我感觉良好在毁灭城市的历史。」

※    ※    ※

以往,我就跟作者所批评的那类人一样,认为看起来典雅细致、有怀旧气息的,才称得上古蹟。如果外表脏脏丑丑,是六七零年代以后才盖的建筑,在我眼中往往跟古蹟勾不上边。但我忘了,所谓「古」蹟,其实也是「时间的累积」,要愿意给那些建筑、文物时间,让它们放得够老,才有机会变成古蹟。就像当年国民党刚来台时,日本时代的建筑对当时的人来说,都是「新」建筑,但到了今日,不也成了几十年的珍贵古蹟吗?

一旦认为「太新」而急着拆除,就像看到小树苗便将之拔起,我们将永远没有机会看见大树成荫。因此六七零年代的建筑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或许不够古色古香,却也代表了那时代的建筑特色,值得保存下来给后人看看。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城市的景观也一直在变,或许再过十年,一切看起来就完全不同了。对后人来说,现在的这些摩天大楼,搞不好也是具有十足怀旧风的「古」建筑呢?

只是说到这,又觉得有些吊诡。因为每个年代总是不可能把前一代的事物完整保存,一定会为了某些原因(比如交通考量或城市规划)而拆除或迁移,那么究竟哪些该拆,哪些该留呢?不是历史学者、对古蹟也无研究的一般人,比如我,只是依照主观情感在判断,而所谓主观情感就是自己的处世观。务实的,就觉得旧东西都该换成新的,那样才宏伟、时髦、好用。之前在台大洞洞馆是否该拆的争议上,我就听台大教授说过洞洞馆本来就该改建成新大楼,以便师生使用。连一般定义里的「高级知识份子」都如此了,又遑论一般民众呢?

此外,也听过有些人的百年老家,因为即将被政府划定为古蹟,生怕之后连修个水电都要经过允许,而连夜把门打掉,让它失去整体价值。若古蹟的立定,不光是牵扯到利益冲突,比如某些所有权人为了营利而让即将升级为古蹟的房地产「连夜失火」,而会与一般人的生活起居起冲突,又该如何处理?

作者在书中感叹台湾人相较欧美和日本等,比较没有保存历史文物的观念,当我跟姐讨论这一点时,姐说:

应该是因为台湾不像其他国家有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政权更迭得频繁,后一个政权往往把前一个政权的东西毁了再重新建设,周遭的事物看起来都很新,因此台湾人已经很习惯城市景观转变,也已经不觉得这样的转变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当年清朝人毁掉原住民与西班牙人、荷兰人的建筑物;日本人来了,则毁掉清朝人的;国民党来了,又毁掉日本人的。一代一代,不断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台湾人有什么保存文物的意识,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因为人们也只是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啊!

而在看这本书里的几个章节,比如介绍某某工厂、某某军事基地时,因为我对那些东西完全没有兴趣,也不了解,就算作者花再多篇幅钜细弥遗地介绍,我也只是很想整篇直接跳过而已。若作者不特别说明,某天我只是因为观光而到了那些地方,面对看起来脏脏丑丑的防空洞穴、锈迹斑驳的铁皮工厂建筑,我大概也不会特别感受到非得保存它们不可的价值。

所以看的时候也不是不能理解为何这类建筑会一栋栋被拆光,或被改造成作者大肆批评的「只取躯壳不顾灵魂的文创艺术园区」,毕竟人们在古蹟上求的,只是一些能激起自己思古之幽情的美好形象啊!

里面提到的唯一让我深深感到拆了可惜的,是上面引文提到过的旧市议会。它跟现在豪华气派的议会迥然不同,小又阳春,桌椅都是木制,而且是二人一组。这似乎是为了让开会者得以集中精神,并迅速讨论完毕所作的设计,毕竟大而宽敞的空间,与会者容易分心,滑手机的滑手机、打瞌睡的打瞌睡。就像大教室的听讲率,铁定不如空间密集的小教室一样。而不耐坐的桌椅,也能让人下定决心早早开完会,而不会在议论上拖泥带水。

这样的精神,真希望现在的政府官员也都能观摩看看,拿来当一般企业设计会议室的参考也无不可,拆了真的很令人遗憾啊!

相关图片

(照片来自网路,若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