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故事的开端(Brahms Piano Concerto no.1 op15 analysis)

夏尔克 发布于 2023-03-29

约翰尼斯‧布拉姆斯(1855年)

布拉姆斯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是他初期的代表作,完成于1858年,那时他才25岁。原本这是为了双钢琴而写作的奏鸣曲,但和好友克拉拉‧舒曼演奏几次过后觉得不满意,1854年想改为交响曲,但也没能继续,1855年才决定要写成协奏曲,终于定案。

首演在1859年的德国汉诺威,由他自己弹奏钢琴,好友姚阿幸指挥乐团,反应平平,五天后在莱比锡的首演则遭到听众的许多嘘声,让布拉姆斯很难过,「我只是走自己的道路而已。他说。

但后来越来越受欢迎,也算一雪耻辱,如今已被公认为他初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不过质疑的声音也没停过~拉威尔就觉得他的协奏曲钢琴只是整体的一环并非主角,不好发挥,也很多人称此首曲子为”钢琴助奏的交响曲”,根本不像是协奏曲。我初听时也觉得非常笨重又冗长,听完很累…尴尬

但久了后,就会爱上那种属于年轻人的创意与大胆,还有一种他专属的温暖醇厚特质,一直延伸到第二乐章。而常安排快速舞曲在最后乐章的布拉姆斯,也能让我们带着跃动的心情听完全曲,不会从头到尾到都沉重冗长,也是他很厉害用心的地方。

而这首曲子也有不少"故事",例如第一乐章是”布拉姆斯听到舒曼去世时的惊愕”(大作曲家舒曼是克拉拉‧舒曼的丈夫,也是他的贵人),第二乐章是”克拉拉‧舒曼沉着的画像”(根据他写给克拉拉的信)…等等,这些在听音乐时,都是可以去想像的,但布拉姆斯是一位很严谨的作曲家,他的曲子常有基本构成动机或音程,个人以为就是所谓的四度音程,在曲子中简直普遍到不行了~非常有意思,以下是由著名钢琴家Freire,与夏伊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絃乐团的演奏版本。



第一乐章Maestoso(庄严的)用的是有些特殊的6/4拍子,一小节高达六拍音符众多,刚开始那轰隆隆的定音鼓,宣示了主调d小调,也是让人受到悲剧冲击一样的感触,第一主题(0:06)刚开始就是从降b音下降四度下降到f,然后又下降三度回到主音d,但和声是在第六级(降b-d-f),有些悬着的感觉。

又故意把第五级音a降半音(0;11),与主音d形成增四度魔鬼音程,还发出颤抖的颤音(还在强拍)~听来真有点恐怖,这个音还提高一个八度(0:20),并有标示为ff的强奏定音鼓助威,又是颤音,到达了某种恐惧的顶点。随后甚至是一连串的颤音~真是吓死宝宝也...

和声也没要解决的意思,甚至还将低音降半音成为d小调的导音升c,不和谐的状况更严重,乐团在不同音高上大致重复了开始几个乐句,又强调降a音(0:55),是一个减七和弦,这倒是一种满传统增加恐怖的方式尴尬...低音终于有觉醒,不慌不忙向下解决到a音,好不容易到了主调和弦(d-f-a),却是有些不稳的转位(1:02),第一小提琴奏着呻吟似的音型,却一下反向变成三度+四度上升,想要到达D大调(1:13)!什么~也太贪心了吧?结果马上又降回d小调(1:16),这根本是后来马勒爱用的手法嘛!明暗的光影变化是也!

随后加弱音器的弦乐响起同一旋律(1:27),竟然想转调后再来一次!只是仍没成功,甚至将弦乐分部变的更稀薄后(1:49),还想再玩...但消沉了~降半音到降d大调,弦乐与管乐奏出一个先上后下的旋律(1:59),这也算是整个乐章的重要基本动机,我认为型态与萧邦第三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主题的后句很像,都是带点悲壮感的。但我只想问~什么时候正规的d小调要来啊?乐章已经进行两分多钟了耶...尴尬

玄机就在这了~降d大调是升c大调的关系调,也是d的导音,所以一个解决(2:34),就又回到d小调的第一主题了...眼看就要依样画葫芦时,却产生了小调与大调激烈的向下音阶战斗(3:02),大调终于站了上风(3:16),还奏出号角那样的胜利音型~这也是四度喔,另外这动机也让人想起华格纳"尼贝龙根指环"莱茵黄金(Das Rheingold)的雷神多纳动机,布拉姆斯这曲子写作晚于"莱茵黄金",但此时该剧尚未首演,布拉姆斯有读过手稿吗?或只是巧合?

但这是"钢琴协奏曲",真正的主角是钢琴才对!只是当钢琴如王者般登场后,却把刚刚好不容易到D大调的成果,再打回原型由d小调开始,用的还是刚刚战斗的下行音阶(3:37),发挥了一小节六拍的繁多绵长效果,后面更是一种升腾效果(4:01),却冷不防又接回之前的颤音四度+三度的下降(4:23),这在开什么玩笑!原来钢琴只是走之前管弦乐的老路,只是有更多细分的音符,最后也来到前面那个先上后下的主题(5:47),好不容易从d小调转到关系调F大调(5:56),就以此开展平和优美的第二主题(6:15),刚开始也是四度上升呼应之前的胜利号角,四度当然也是曲中最重要要素。

随后,那号角动机又出现了(6:49)...长笛也继续接力(7:16)。到此为止都还算是传统的,但重述时钢琴却加入了奇怪的音阶(7:43),这是A大调~弦乐却还是F大调,这两个相差有点远的调性造成了对抗,让钢琴变成了一个煞风景的要素,这里算是双调性吗?...还好只是一下下,就又回去了正港的F大调,随着法国号的胜利号召下(8:04),进入了小结尾,开始了不断转调的过程,钢琴则担任稳定与安抚的作用,转回F大调后才平静结束(9:09),但这给人一种发展部的错觉...在钢琴也演奏胜利号角后(10:09),才开始了发展部,第一主题出现(10:22),接的不再是害怕颤音,而是钢琴激烈的与之对抗,第一主题的诸要素也在其中(包括隐藏的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声部11:20),钢琴假意模仿,接下来却发起了挑战(11:58),终于站到主要地位,就用奇怪的升F大调跳舞(12:16),用的是基本动机,并开始愉快的转调(甚至有C大调12:22),再由连续管弦乐总奏的掩护下降回到d音,看似要接到主调d小调了,第一主题却在第二级e和弦上出现(13:04)...

再现部开始,刚开始的积极奋发,又被钢琴弄弱(f小调,14:42),并用更隐密的方式奏出基本动机(15:12),并以此大调模式转到D大调,从而开展第二主题(15:53),以呈示部差不多的方式进行,尾声到来(19:28),没意外的还是基本动机,第一主题出现后,却意外的到A大调(20:00),却以第三级升c解决到d,还是悲剧性的以d小调结束。



舒曼与克拉拉‧舒曼夫妇

第二乐章慢版,还是6/4拍子,直接到D大调,很干脆,刚开始的弦乐五部都奏出D音,只是在不同的音高(横跨四个八度),宽阔纯净无杂质,然后也是四度上扬 (20:56),与陪伴的两支低音管的走向不一样,更增加丰富美感,法国号与双簧管的独奏也很漂亮,与最后进来的钢琴对话,形成模进三度往下结构(23:53)~这不管在先前的萧邦或后来的拉赫曼尼诺夫,都是一种抒情模式,也会常出现(25:16),有人说在这首协奏曲布拉姆斯的管弦乐配器法尚未成熟,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竖笛吹出忧愁的升f小调旋律(26:18),钢琴也不落后想要参与,奏出很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旋律(26:50),原来尚未远去!竖笛再奏出一次后,回到了D大调(27:45),又回到了刚开始,注意长笛那四度上升(30:35)~不仅是第一主题刚开始,也是上个乐章的胜利号角,钢琴与弦乐继续静静对话,继续静静的模进三度往下...再来的颤音也不再惧怕,第一主题再回来(33:47),安详的结束乐章。

第三乐章终于换到2/4拍子了,是个"不太快的快板"轮旋曲。刚开始就是钢琴弹出的第一主题d小调旋律(34:59),又是四度往上,并充满切分音效果(35:21),第一主题重述时法国号也跟着模仿(35:38),然后是更多改变重音拖来拖去的切分音效果(35:55),果然到了也充满切分音,关系调的F大调第二主题(36:20),这又是一个飞升的旋律,我想应该给了后来的拉赫曼尼诺夫深刻印象,他的第二号&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的最后乐章第二主题也都用了这种音型。

法国号又吹出四度上升,胜利号角先响起(37:25),经过钢琴的一大堆三十二分音符(37:42),第一主题又出现(37:55),而第二主题则稍有些变化,并转到降B大调(38:40),第一乐章那些熟悉的连续颤音又回来了(39:19),还出现了与第一乐章序奏一样的四度-三度下降(39:27),眼看又要沉沦时,却转到了平行调的降B小调开始一段赋格(39:51),又反转为三度-四度上升,与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类似,音型也很像所谓的”曼海姆火箭”,贝多芬在第五号交响曲第三乐章开头有用过。

大提琴则以属调答题(39:54),但还快就放弃严格的作法,反而自由开展,再回到第一主题时竟然已变成了C大调(40:34)!长笛也吹出了基本动机(40:44),整个就是第一乐章的某种复活,却又被钢琴的花奏干扰,再回来的d小调第一主题也更为凶猛(41:00),避免再被取代,竟然第二主题也被打成了小调(42:03)!这是个阴暗的时刻...

然而胜利号角适时响起(42:29),导引到D大调和弦休止(42:36),又可听到连续颤音(43:05)…这时渐渐露出曙光,第一主题的大调形式由低音管奏出(44:22),三度+四度上升的概念都到齐了,双簧管也吹出基本动机(先上后下),连续颤音到此已是喜乐的颤抖(44:37),最后以光辉的三度+四度上升(46:07)结束。

这乐章虽然曲式与气氛都让人想起贝多芬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但其独有特色在于把第一乐章的要素融入,还衔接的天衣无缝,并将其d小调昇华为D大调,犹如故事的延续,这是个非凡的创意,再加上全曲丰富的音乐性,证明了他的天才与创作力,未来他将成为这时代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在此已显现端倪。

文/夏尔克

延伸阅读: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音乐猜想与思考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