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史特劳斯《变形》分析/音乐极限纪念(Strauss Metamorphosen analysis)
理查.史特劳斯的"变形"(metamorphosen),是为二十三件弦乐器而写,编制是小提琴十支,中提琴五支,大提琴五支,低音提琴三支,这是争议很多的作品,主要原因是"变形"这两个字,可以泛指很多意义。有人说是音乐的变形,或是心理的变形,德语「Metamorphosen」一词在音乐中有「主题与乐句的自由发展」之意,而对我来说,这首曲子就是一种深沉的哀悼。
在1945年4月完成《变形》几天后,史特劳斯在日记中写道:
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时期已经结束,最伟大的罪犯统治下的十二年兽性、无知和反文化,德国2000年的进化在此间迎来了灭亡。
由于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纳粹的统治也将近结束,其为1933年上台,到目前刚好十二年,所以他这段话,指的应该是纳粹政权,当然不是哀悼纳粹政权的瓦解,而是德国文化的毁灭,特别是他的家乡慕尼黑,遭到盟军轰炸,造成极严重的破坏,与他有深厚渊源的慕尼黑剧院被毁,令他感慨万千。
他虽没说写作"变形"是为了哀悼此事,但对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的引用(这两首曲子主调都是c小调),乐谱上也有写上"纪念!(In memoriam)",音乐本身更充满哀思。曲中有好几个主题,随着音乐的进行不断作变化,重复出现,形成声部细密的交织,有人称这首曲子为史特劳斯的"赋格艺术",算是他发挥毕生所学,脑力到达极限的压轴之作,二十三把弦乐器,有如二十三位演员,在台上演出世间的无常,在多变与不变之间,缓缓走向终末,以下是由Antoni Wit指挥Staatskapelle Weimar的演出。
曲子开始就充满一种废墟感,大致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刚开始下行的低音提琴,与转为上行的大提琴,像是什么东西崩塌了,扬起烟尘,此形态与布鲁克纳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刚开始很类似,此曲在当时就是德国战败的象征,不过这里上行的大提琴只有一把,烟尘还很小就是了…当类似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主题的下降音阶出现时(0:41),确立了c小调,特别强调了其导音~也就是b音,这是由中提琴独奏,后来转调,也特别强调导音。不过动态基本上就是下行+上行的结合(2:07),并且让音域越来越高,当然硝烟也越来越大…
个人以为,这首曲子的特色,就是常强调小调的导音,这原本只是为了进主音的前导,在这却被强调使用,也不一定进主音,造成一种恐怖或扭曲的感觉,这在后面还很多。
随着下降主题又出现(3:20),而上涨的硝烟挣扎着,想转为大调,这是重建的希望(4:44),但很快就消灭,还是在小调中打转,直到再努力挣扎,向着更高音,才顺利转到G大调,此为梦想的,C大调的属音,也用到了所有二十三把乐器,虽有许多重复,像是第一&第四,第七,第八小提琴,甚至连第一&第四中提琴(须用很高的把位),演奏的都是同样的音符,三支低音提琴也是,至于为何要这么多乐器重复?并不是滥用,而是为了加厚音响,与前面常是单支演奏的不同,第二段开始。
第八小提琴在低音,配合三支中提琴,与一支大提琴,以弱的力度,”有表现力”的演奏 (5:59),变的舒缓一些,倾颓的少了,上升的开始变多,但和声并没支持,像是一个不现实的幻梦,难道是在回忆过去?而那告别式的音调,让人想到马勒”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的最后乐章:
总会有些不堪或激动(代表g小调的降b音,7:25),但没干扰到很多,终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G大调和弦(8:33),不幸的是,送葬进行曲的主题又来了(8:38),还直接把G音作为起点,利用了刚刚完美的大三和弦,将之直接变成c小调,再次强调了导音b(8:45),在这样的倾颓中,一样有硝烟吹起,这次充满增四度音程,带有不祥感,此时转往E大调(9:18),是避免不好的事发生?
E大调果然暂时稳住了曲子,还展现了优美的小提琴与中提琴对话,但悲伤情绪很快又湧至,需要发洩!在顶点,从主音E下来时,又暗示了小调(11:58),E大调即将失败,又赶快交棒,只是代表小调的降E音又出现了(12:41),下降音阶又与上升的烟尘做对比(13:11),而倾颓越来越频繁(13:56)~注意又是强调小调的导音(14:26)(14:50),随着再次的情感倾洩(15:24),到了降e小调,原来只是小小冒出的烟,已成为熊熊大火(15:42)...音域也来到最高,第一&二,三,五小提琴合力齐奏,第二中提琴以八度下的音域力挺,第五大提琴&三支低音提琴则撑住低音部分,这里是差不多全曲一半的地方,也是高潮所在。
1945年的史特劳斯(美军拍摄)
大火很热烈,但带来的是毁灭,许多东西已无可挽救(16:16)...终于开始大崩塌了(16:53)!送葬进行曲的下降音阶,由第二部小提琴开始(16:53),到第一部小提琴只相隔半音,相当急促,火仍在烧着,又从第一小提琴再开始崩塌(17:38),迟迟未现的C大调才终于出来了,无奈时间已不足够,在和声来不及给支撑后,轮到中提琴(19:13),大提琴以相隔半音崩塌,引起了巨大的骚乱,史特劳斯在顶点让曲子休止,就像他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尾声前一样,要进入真正”逝去”的段落,也就是第三段。
迎面就是一个强大的c小调主和弦(19:36),此主调和弦到目前为止,从没那样庄严的被宣示,一切希望,也应该瓦解了…又再次强调导音b(19:55),此段大致是第一段的某种再现,也进行了不少转调,似还想挣扎,再度被休止符打断,奇怪的降d小调像是已变调的步伐(22:25),再次引起各声部,只差一个半音的大规模崩塌(22:37),孤独的第一小提琴在演奏c小调的送葬主题(23:29),还是强调小调导音,与不安分的转调,都显示其内心深处恐惧,几乎有颤抖式的效果,到无可奈何回来c小调后,贝多芬第三号交响曲的送葬主题,清楚的在三支大提琴&低音提琴响起(27:06),这是全曲两者最相似的时刻,不管怎么变,到此回归原形,史特劳斯在此写了:纪念!(In memoriam)
在强调了c小调的导音b音后(27:33),这首不断交织,几乎无限发展下去的曲子终于结束,回到主调c小调,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该来的要来,该走的,还是走了,时间好像也暂时停止了...
这是一首很适合悼念的曲子,不管是亲朋好友的逝去,甚至是宠物的死亡,或是感情很深的物品遗失或报废,就如同他最后在谱上写的”纪念”,我们哀悼,是为了在时光流逝中,纪念离去后不再回来的人事物, 直到有天自己离开时,也不会被遗忘,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