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冬之旅》的故事情节与音乐描写(Schubert Winterreise analysis)

夏尔克 发布于 2024-05-21



舒伯特的连篇歌曲”冬之旅”,完成于1827年,也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充满沉重绝望的气氛,当时舒伯特的身体已很不好,可能自知不久人世。诗作来自于同时代的诗人缪勒(Johann Ludwig Wilhelm Müller,1794-1827),舒伯特之前也有将他的诗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写成连篇歌曲。奇怪的是,两人生活的年代几乎重叠,却没有见过面,缪勒身兼诗人,学者,出版商,宫廷顾问,应该是相当忙碌。

当舒伯特将全部二十四首歌曲前十二首完成时,请他的朋友来听,却没得到好评,友人大多惊讶于其内容黑暗悲观,只有”菩提树”让人宽心。舒伯特倒是很有自信,认为他们最终会喜欢这些歌曲的。只可惜,在全部歌曲都出版时,舒伯特已经去世。

这套歌曲后来逐渐为世人接受,被视为德奥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至今传唱不辍,其中的”菩提树”很受欢迎,也常被单独演出。但问题来了~如果不是只听冬之旅的一两首曲子,而是听全套二十四首曲子呢?这么沉重的气氛,绝望而找不到出口,听的完吗?

对过去的我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从未能一次认真听完过,但近日去爬山时,竟然毫不费力的一次听完了,还意犹未尽,要不是该下山了,我听第二遍也没问题!得意

不知道是不是与主角一样,都在”行走”的原因,其实在山上运动,也满像在”流浪”的,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加上看到沿途景物,突然觉得”冬之旅”里面的一切,都是如此贴切到位。那长久以来都被视为是连篇歌曲的”冬之旅”,真的有个故事情节吗?还是仅只感情抒发?

以上是著名男中音Matthias Goerne的演唱,钢琴则是目前当红指挥家Christoph Eschenbach。先看第一首曲子”晚安”,流浪者告别了爱人,独自踏上旅程,心爱的女孩要嫁给有钱人了,他认输离开,在夜晚中,走上冰天雪地,也是旅程的开始,以下是舒伯特第一页的手稿:

至于为何是雪地呢?雪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寒冷,一种是覆盖。他刚离开时虽放弃爱情,但心还是火热的,冷酷的雪却有可能将之浇熄,所以他已没有未来。而雪也将他过往与爱人的甜蜜回忆覆盖,也就没有过去。既无过去也无未来,流浪者只能在现在,无意义的如同游魂飘荡。

这是首d小调的曲子,还是要提醒,几年前首演的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开头也是此一调性,但"冬之旅"显然不可能像贝九一样辉煌结束,其意涵值得玩味。而开头的音乐听似平静,却有一个和声的冲突音在里面(0:05),让人揪心,与他的最后钢琴奏鸣曲D960刚开头是类似的,而最后一首歌"摇琴师"也会用相同的手法,妙的是,D960的尾声也是用相同的手法!这就很有意思了。

中间他并非没有想要挽回,还用关系调F大调的导音E去敲主音F(0:55)(2:11),但看到外面一篇漆黑,连道路都被雪覆盖,他就放弃了。。第三段就算转到大调(4:02),也是用他最后的爱心,说出"晚安"而已,最后仍然羞怯的转回小调(5:06),并以此结束。

在六小节钢琴节奏后,出现的歌曲旋律都是每句四小节,非常工整,再加上男中音中庸沉稳的声音,这首歌虽情绪负面,音乐却很理性稳定,表示这位流浪者是一位羞怯的人,他不会给爱人找麻烦,宁可自己走向严寒大地,放弃爱情,这其实是理性自持的决择,也让"冬之旅"具有高雅与规律的气质。

第二首曲子”风向旗”(5:31),他虽认输离开,却还是心有不甘,暗讽女友的不忠与摇摆,有如被风吹的风向旗一样。a小调的曲子,注意此调性与最后一首"摇琴师"是一样的,钢琴大福度摇摆的音形,如同风向旗。

第三首”冰冻的眼泪”(7:17),注意钢琴对滴下来的眼泪动态模仿。他的眼泪仍是灼热的,连心也是,像是要溶化整个冬天的冰雪—注意德语"ganzen"整个这个字(9:01)(9:28),是多么的强烈!如此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不再流浪。

第四首”冻结”(10:02),钢琴的三连音好像瑟瑟冷风,他开始找与爱人过去的踪迹,却都被雪覆盖,再次想用热情融化冰雪,使用的是吻~此时的冰冷大地,似乎就是那已冷若冰霜的爱人。


第五首”菩提树”(12:57),来到了曾与爱人刻着甜言蜜语与誓言的菩提树下,他仍回想着过去,本来在此可暂时避开大雪,获得休息,沙沙作响的树叶好像也和他说:"来这里吧,可以获得平静”,这虽是幻象,却是第一次有可以对话的对象,而不是自问自答。但他还是拒绝了,继续前行,因为他的心还是滚烫的。

从上一首的c小调,到这首的E大调,把c小调消灭,是多么的舒服宽慰!连那些寒风的三连音,也成了微风的三连音,这是他曾经的回忆。但回到现实,这次是换寒风的小调三连音吹来(15:41),把他的帽子都吹掉了,他仍是不回头,虽最后好像还听到树的声音,但真不是休息的时候。

第六首”泪的洪水”(18:18),他的眼泪仍是”滚烫”的,当然他的心也是一样的,这次想起的是爱人的家,也是他现在应该待的地方,而不是这里!此曲转调激烈,尤其是heiße Weh!(热烈的悲伤)这句(19:02),尾句”这是我爱人的家”也用强音强调了(22:08),表现心中的不甘。

第七首”在河流上”(22:47),连快活的河流,也被冻得默不出声,这是他对冰雪的抗议,也是对命运的抗议,但河流仍无任何回应。”still”(沉默)这字特别指示要轻声,他在最后激烈的问,在这样的冰封下,是否还有激情呢?

第八首"回顾”(25:51),终于,回忆折磨的他无法忍受,他想逃离,但眼前是冰天雪地,他想回到的是春天,那是两人甜蜜之时,结果还是跌回回忆中,这是现实与幻想交错时,产生的巨大矛盾。与”菩提树”一样都是三拍子,都有风吹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他想念爱人,想再回去她家前(ihrem Hause)—拉的那声长音(27:47),背景却是用钢琴弹奏,吹过的寒风...

第九首"鬼火"(28:12),钢琴奏出如鬼火的样子,想引导他前行。他知道其中的荒谬,也领悟到过去都已成幻象,已然死灭,不可能再回来了,如同进到坟墓。这首曲子歌者的唱腔与旋律类似巴哈的"马太受难曲",尤其是受难前后的那几段,但舒伯特应该不知道这个作品吧?还是巧合?



鬼火的手稿,涂改的有点像鬼火 

第十首"休息"(31:07),他的身体终于累了,该休息了,但在身体不动时,更感觉到心的滚烫,伤也更痛了,原来休息是更可怕的。

第十一首"春梦"(34:31),非常美丽的A大调曲子,有力的抗拒小调。他睡觉在作梦,一边是美好的春梦,想起春天百花盛开的风景,一边是现实的残酷,公鸡与乌鸦都来吵他,这时就会转到小调(35:03)(37:09),不让他继续作美梦,要继续回到残酷现实,但这些动物的吵闹,是代表早上要来临了吗?


这首诗在谬勒的原诗,是放在倒数第四首的,舒伯特将之移到这里,个人怀疑是要表达时序到了早上,下一首”孤独”则原本是倒数第三首,也被移到这里,原因可能一样。

第十二首”孤独”(39:13),情况似乎有所改变,他”穿过欢乐的人群”,”世界如此明亮”,应该是到了早上,黑夜已过去。但他竟觉得加倍孤独,原因是孤身一人,比冰天雪地的夜晚还惨,到此他已完全悲观。由于"冬之旅"是分两部分来创作的,到第十二首是第一部分,刚好也是黑夜的结束。

第十三首”邮车”(41:53),由于这不太可能在深夜出现,更明显的表示到了早上。钢琴奏出邮车的喇叭响,这是从城镇来的,反让他更想起爱人的家,总之~现在什么都以悲观解读,他已准备放弃希望。与”春之梦”都是6/8拍,也是曲集最明朗的,可看到手稿编码是标1.,算是下半集的开始。

第十四首”白头”(44:11),他竟因为雪洒在头上,让自己像个老人而高兴,反正活够了,死了也没关系。但当雪溶化时,他又恢复了年轻人的样子,这样是不能轻易放弃生命的!他觉得遗憾,这是第一次他想到死亡。这首曲子有很沉重的不和谐和声,是在减七上再加三度的九和弦(44:20),也频频出现,似乎是表现了画面的不搭调。

第十五首”乌鸦”(47:38),一只一直跟着他的乌鸦(被视为死亡使者),在他头顶上盘旋,他问乌鸦是要把他当猎物吃了,还是要跟他去坟墓?像是希望乌鸦夺走他的生命~死亡已具像化了,也是个人极为喜欢的短曲,凄美又如同流星般坠落短暂,就像舒伯特的一生。

开头在左手又出现三连音,这已是一种寒风的象征…唱到”Grabe”(坟墓)时非常激动(49:04),简直是悲愤的呐喊了!

第十六首”最后的希望”(49:46),名为”最后希望”,实则是”放弃最后希望”。点描式的钢琴描写被风吹散的叶子,他把最后希望寄讬在一边树叶上,就等同于放弃了,树叶很快被风吹落,他的希望也就此毁灭,也让他痛哭。自此他存留的,只剩生命。

第十七首”在村庄”(51:41),巧妙的以钢琴奏出不断吠叫的狗声,当然是对他这个陌生人。如果狗代表这世界,那代表对这世界来说,他已是陌生人,狗也不让他作美梦,他连暂时逃避世上的资格都没有了,那只有死亡一途了…

第十八首"暴风雨的早晨”(54:38),曲集中最短的一首,但也是我很喜欢的,因为有柳暗花明的气氛。暴风吹走了灰色的云,露出了阳光,流浪者认为这才是温暖的早晨--但天空,事实上仍是冬天,还是寒冬,暴风刮了一下下,就走了。

第十九首"幻影"(55:28),他眼中已出现幻影,看到光芒在前面跳舞,他却都追逐不到。

第二十首”路标”(56:52),他不懂没犯错的他,为何要被赶到这天涯海角?他想找到真正的"休息",要走"没人回来的道路",而这不是死亡,还是什么呢?

第二十一首”旅店”(1:01:58),标明是”sehr langsam”(很慢),他已失去活着的动力,想要在"墓地休息”,再一次的暗示死亡,但被墓地拒绝。几次都想要转小调,他全身是伤,疲累已极,最后还是只好继续前行,以大调结束。

二十二首"勇气"(1:06:36),看似是很积极奋发的曲子,但这是求死被拒绝,愤而求生。只是他说"世上如果没有神,我自己就是神",他还是想死,却不想在墓地,而是要升天堂,就如同世上的神一样!这怎么说呢?眼看到最后曲子已经要由大调结束,却突然被小调抢先,这"勇气"只是徒劳的...



第二十三首"幻日"(1:08:00),他知道一切是徒劳,又在空中看到三个太阳,当然这是幻象。他希望这些太阳离开,因为他曾有三个太阳,但两个都沉下去了,仅剩的一个也快下去吧!黑暗还是比较好的。这三个太阳指的是什么呢?以诗来推断,第三个指的应该是"生命",所以又是首求死之歌。那另外两个,也许可以解释为"爱情"与"希望",确实这两样他珍视的东西都失去了。

第二十四首"琴师"(1:10:42),德语是Der Leiermann,可能是转手摇琴的男人,这种琴要靠转动手柄发声,流浪者遇到了这位光脚走在冰上摇摇晃晃的琴师,他应该是流浪的卖艺者,盘子里却没任何赏钱,大家连看都懒得看他一眼,狗也为在他身边狂吠,把他当陌生人,这不是和流浪者的情况一模一样吗?流浪者看到了唯一能和他做伴的人,希望和他走,用他的琴为自己的歌声伴奏,整个曲集就这样结束。

以前我以为老琴师是死神,因为他可以光脚在冰上走来走去,还摇摇晃晃,也毫不理会世间的种种,但若把老琴师当作舒伯特本人的自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吧!反正任由听者想像。"冬之旅"就这样结束了吗?若是他想找唯一的知音者,那其实是结束了,而这位身无分文的老琴师,在严寒的冬天也只有死亡一途,那流浪者跟着他,也是死亡一途了。

此曲特色是刚开始了小装饰音升d,与a小调第五级音e之间的不和谐,像是坏掉的琴弦,他在本曲集第一首”晚安”,与最后的钢琴奏鸣曲D960开始,也有用类似的手法。钢琴始终弹着a小调的a与第五级音e,常有导音升g来捣乱,也是造成类似琴坏掉的效果,也等不到第三级音c音来会合,直到最后一个和絃才等到。所以此曲歌者与代表老琴师的钢琴旋律一前一后,看似互不相合,最后还是等到了…

虽然故事设定的是失恋,但人若失去了也很重要的健康,收入,或是自由,人生的”冬之旅”也会随时展开,进入严寒与黑暗的境界中,那要如何度过呢?我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式,不过”冬之旅”可能最具有普遍性,因为无论怎样走,最后的结局还是逃避不了,也无可争议的--死亡,这是对命运的巨大理解,只能放下害怕,张开双臂去面对它。


全曲中德文对照歌词参考:

https://baike.baidu.hk/item/%E5%86%AC%E4%B9%8B%E6%97%85/18556423

舒伯特手稿来源:https://www.themorgan.org/music/manuscript/115668

文/夏尔克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