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党剧团《平常心》-恐惧是最莫名的传染病,它造成的污名及歧视的杀伤力,远超过爱滋病

贾亦珍 发布于 2017-05-18

有时候,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无奈及恐慌,常是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时会出现的状况,前几天看了同党剧团新版的《平常心》整排,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不知道」是戏里用得很多的话,无论是政府、医院或同性恋团体,对爱滋病的认识几乎处于「无知」的状态,在慌乱下,只能站在各自的立场来面对这个吓死人却又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死人的病,所以,同性恋者急于求援,政府机关则急于撇清,医院则瞎子摸象,能治多少算多少。

很多的冲突、争执,就都在这种各执一词的心态下发生,因为不知道,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同时都无法把理说清楚,无法提出充分的证明。

同志控诉那些不肯伸出援手的亲人、朋友或政府人员充满歧视,他们说:「你把我们跟病人划上等号。」但将心比心,当你看着同志一个个因为不知名的病死在眼前时,不管有没有得病,一般人出现像躲瘟疫一样地躲同志、躲爱滋病,很难去苛责这种无知造成的歧视行为。

林子恒饰演的内德带着绿巨人般的愤怒能量,周旋在歧视者(政府与公众)与夥伴(温和派同志)间,在现实的压力下,却变成众叛亲离的悲剧英雄,更凸显了那种无知造成的无奈的悲哀。

无知及恐惧造成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或还情有可原,但到了资讯充分的现在这个时代,就不应该再有了,但事实上,恐惧还在,因为有人刻意操弄,无知者也大有人在,因为他们漠视了资讯,只相信操弄者的言语,这样的歧视就不可原谅了。

新版的《平常心》感觉像是一个进化版,脉胳清楚了许多,演员掌握度也提高很多,两版都担任重要角色的尹仲敏就说:「上回演完后若有所失,这回感觉全都补回来了。」

最好的戏剧不是表达,而是在观众心里激起些什么东西,我想,这一版的《平常心》在这方面做得很棒。

这半年多来看了几出重演的戏,包括台南人剧团的《木兰少女》、创作社《少年金钗男孟母》、动见体的《想像的孩子》以及同党的《平常心》,看了之后的感觉是好戏应该鼓励重演,因为,重演让这些戏都有相当程度的成长及精进,戏变得更好,演员的诠释也能掌握得更准确。

不要一直要求剧团推出新作品,不要把新作品当成评估剧团的唯一依据,请所有掌控补助预算的单位多鼓励好戏重演,这样剧团才有充分时间及精力蕴酿新作品。

(图片由同党剧团提供)

《平常心》演出资讯

演出时间

5月25日 19:30

5月26日 19:30

5月27日 14:30、19:30

5月28日 14:30

演出地点:水源剧场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