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沙漠蔷薇。

幕后黑手 发布于 2017-06-07

  三月十六日晚上,暴雨。

  没想过这夜会是如此天气等着,我以为应该会是渐入春天的舒适,大相迳庭;接了女友匆匆驱车前往目的地,路上瑜同我说,这种天气会不会今晚很少人来啊?我想了想,应该不致于吧,那个地方是龙潭平镇一带颇具知名度的新兴景点,每到假日都是人潮汹湧,我预估这晚的巡回讲座应该会有不少人前往,晚到了的话可能不好停车。

  这场雨,确实让我有些担心,雨大到不像话,多么希望这场热身座谈可以吸引隐身于田野的文人雅士参与,我天真地期待透过一场座谈,让我对桃园是沙漠的印象改观,我相信沙漠也会开花的。

  三月十六日晚上,「桃园电影节」巡回讲座在「晴耕雨读」书店。


  空无一人。

  我和瑜走进书店,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傻眼了,同样错愕的还有在现场苦等无人的「桃园电影节」策展人游惠贞老师以及戴崇源大哥;书店老板见到我们入内,询问我们是不是来参加桃影巡回讲座的?我们点点头,游老师与戴大哥终于松了口气,笑称今晚可以不用只对着老板聊天了。

  七点,讲座时间一到,准时开始。


  这个晚上,我们就用聊天的方式聊聊今年桃影有什么好片、有什么展览、有什么特别活动……瑜跟我一样看了多年台北的各大影展,我们都觉得今年的桃影真的颇不一样。

  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游惠贞老师、不认识桃影工作团队、甚至不认识今年的「桃园电影节」,我只晓得,这个属于桃园的地方影展让我等了两年,前年的第三届沦为二轮片影展让许多人大失所望,包括我在内,但我始终没有死心,去年影展停办,我仍不断追踪桃影的大小更新,会这样热切期盼,实在是因为频繁跑台北看了这么些年的影展与电影,我最清楚桃园这个堪称电影沙漠的地方有多可怜。

  开始认真看电影的这些年,最高纪录曾经一周有五天开车冲台北看电影,更有至今已经数不清的夜晚,我在下班后冲车北上看片,电影公司以试片或特映邀请我去欣赏电影,我用一篇篇认真的部落格文章回馈,还有不知开了几哩路的车资。

  好电影好影展多数聚集在台北,桃园明明只是隔壁城市,却根本就是化外之地,这座最年轻的六都城市却也是文化气息最薄弱的直辖市,大城市才容易汇聚人气的影展能继续在桃园举办,我真的觉得很好。

  当然,桃园电影节不是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过看过今年桃影团队的投入与凝聚力,我真的感动。


  我厚颜跟戴大哥与辛苦的联系窗口筱闵小姐凹来几场试片的机会,然后休假日就埋在电影院里,对此,瑜颇有微言,干嘛要把时间塞得那么满?我也不想,可是桃影一年就这么一次,错过今年、不晓得下次会在何时?有了去年停办的前车之鑑,我不免担心明年看不到桃影,于是,在可以的范围内我用自己的时间力气推广「桃园电影节」,甚至还包了三十张票自办小小的影展赠票活动,希望把好片跟更多喜欢电影的朋友分享,出发点就是这么单纯。

  然而,今年桃影结束后的馀波荡漾在网路上成为所谓舆论抨击的目标,我有些意外。

  该检讨的人事物,焦点对了吗?

  我蛮赞同本届桃影的策展方向,大卡司的新片很难选择桃影做为首映场合,既然片单卡司赢不过台北影展,从不同角度切入与安排是必然的合理选项,以纪录片为主的跨步是个大胆尝试,也是不得不试试看的选择。

  桃影当然不是国内唯一的纪录片影展,论知名度与人气都远远不及台北类似的影展,但融入在地风华的影展确实不那么多见,或许桃影选的影片不符一般大众的口味,观众总是需要培养,无论是金马、北影或雄影,都是经过多年累积才有如今风采,桃影跟巨人还没办法匹敌,却可以选择从巨人旁边出发,那是难得的好事。


  桃园人需要的,不是一个卡司绚烂的大堆头影展,而是一个能满足在地人的电影节。

  你可以说桃园在地视野狭小、可以说桃园人根本没有观影习惯、可以说桃园不需要搭车到不了的影展,可是,不能否认今年桃影团队的付出。

  我相信认真体会与欣赏今年桃影的人,会能在一场场电影放映里看见今年桃影团队的认真与努力,同时这也是政府单位必须继续努力的部份,毕竟没有好的交通网络真的很难推广好的影展。

  这个社会很有意思,对的事情通常要做到底才可能让人知道它是对的,但错的事情就是错了,犯错的人必须诚心面对与处理,多么希望今年「桃园电影节」不是用这样的姿态拉下布幕,一件事情的对错当然有其因果,外界所聚焦的方向如果会摧毁背后众多努力付出的团队人员,真的不该,检讨跟毁坏根本是两回事。

  我赞同桃影之后有人出声检讨,毕竟本就没有完美的事儿,抒发意见之馀,建言何在?

  而今,我又开始担心明年蔷薇还能不能在沙漠绽放了。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