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父ありき/父亲在世时】 (1942)
蔡 玮 发布于 2017-07-08
做父亲的虽一生忍受骨肉分离的寂寞,却在孩子幸福的馀生获得了补偿。
小津安二郎【父ありき/父亲在世时/ There Was a Father】 (1942)
撰文/蔡玮
若写成故事大纲,大概只有两三句话。故事经过的时间很长,情节完全按照时序铺排。显现造意者取材的角度,以宗旨为主,技术上先天条件的考量,则还在其次。
一名小学教员,在学生旅游发生溺水事件之后,主动提出辞呈,并从此离开了教职。早年丧偶的他,将全副心思用于培育唯一的孩子,成为勇敢尽责的人。当主人翁年老,感受到一切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他像是放下心头的重负,突然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这则故事,最动人的便是主人翁为人父的用心。其次,造意者几乎以同等的企图,表现主人翁的人格与日常风范。而,演员笠智众的独特气质与个人诠释,也不负众望。这或许是造意者,总是特别倚重笠智众的演技的原因。似乎有了他,造意者一贯在作品中,所强调的品格与家庭氛围对人的陶铸作用,就已经保障了一半。故事重心既定,过长的时序与时间跳跃的缺点,则运用悬念与解迷的衔接技巧,降至最低点。如前一场未成年的孩子才被告知,以后暑假都不能返乡与父亲共享溪钓的乐趣,因为做父亲的为了筹学费,必须搬到大城市里找工作。紧接的下一场,儿子则已经是为人师表,当初曾经困扰他的寂寞与思亲的问题,似乎已克服,至少不影响他日后的学习表现。
在表现父亲对儿子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儿子长大后,往往在举手投足的动作间,表现出继承自父亲的相似气质与风范,这就是对上述主题最好的一种说明。
无论现实或戏剧中,要达到主人翁育子的理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戏中,主人翁似乎是透过亲子重逢共处的期待,做为激励学童奋发向上的动力。支持或赞成寄宿学校制度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暗示并强调,让孩子有个安定适合自处思考,同时坚忍寂寞的环境,对养成孩子独立的坚强人格,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当然,这或许也是造意者对一般家庭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所做的针砭。
从戏剧的角度,父子相处时的和乐与融洽,就成为讨喜、温暖人心的发挥重心。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是模仿父亲的行径,如溪钓时父子两人如岀一辙的动作默契。在孩子长大后,则是着力强调做为父亲的主人翁,对前者的温暖,关怀,尊重,又不失开明教诲的气度与用心。
父子如果真的像同一模子,也会让人感觉无趣。这就必须在脚色之间,安排一些对比与张力。戏中的父子间最大的反差,就是孩子对重新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渴望心情,对照上父亲总是勤奋于工作,同时珍惜亲人共处的短暂时光,的一份恬淡、惜福的自在。
当孩子提议辞退教职,搬到东京找工作,也可以与父亲团聚共同生活;父亲在拒绝的同时,难道没有一点向往与遗憾?我想是有的,但就像主人翁所表现的,相对于家人共处的幸福,善尽为人师、为人父的职责,则是更重要的人生实践与抉择。在真实的生活中,并非没有两全其美的安排,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做为戏剧,唯有这样的情节安排,才能突出在意群体、并为他人善尽职责的重要性。
最后一幕,儿子似乎刚成婚,并与新过门的媳妇一起搭乘火车,在返回教职的路上。做父亲的虽一生忍受骨肉分离的寂寞,却在孩子幸福的馀生获得了补偿。这又是一种爱的自我牺牲与昇华的表现。
网路资料显示目前所见的拷贝,省略了与战争有关的部分情节。从最后一次父子共享温泉假期一段,孩子理了一个军人的短发来看,似乎的确如此。又如,父亲住处突然出现的家中的女性角色方面,即使是一名女管家,以造意者缜密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细节的作风,不可能不事先做一些交代与处理。但就目前所见的部分,并不影响以「父亲对独子的教养」为全片主旨所做的诠释。日后若补上剪掉的部分,则应当作一部全新的作品重作注释。
从现代人强调个人主义与生涯逸趣的角度,本片的情节似乎有些牴触时代的氛围。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更凸显了当下的亲子教养,其实忽略了人在克尽责任的环境与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自主人格的重要性。(蔡玮,20170706There Was a Father)
监督:小津安二郎
脚本:池田忠雄、柳井隆雄、小津安二郎
演奏:松竹交响楽団
演出:
堀川周平 - 笠智众
良平 - 佐野周二
その少年时代 - 津田晴彦
黒川保太郎 - 佐分利信
平田真琴 - 坂本武
ふみ - 水戸光子
清一 - 大冢正义
内田実 - 日守新一
和尚さん - 西村青児
汉文の先生 - 谷丽光
中学の先生 - 河原侃二
会社员 - 宫岛健一
医师 - 奈良真养
卒业生 - 大山健二、三井弘次
东北の工业生 - 小藤田正一
(ja.wikipedia.org)
小津安二郎【父ありき/父亲在世时/ There Was a Father】 (1942)
撰文/蔡玮
若写成故事大纲,大概只有两三句话。故事经过的时间很长,情节完全按照时序铺排。显现造意者取材的角度,以宗旨为主,技术上先天条件的考量,则还在其次。
一名小学教员,在学生旅游发生溺水事件之后,主动提出辞呈,并从此离开了教职。早年丧偶的他,将全副心思用于培育唯一的孩子,成为勇敢尽责的人。当主人翁年老,感受到一切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他像是放下心头的重负,突然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这则故事,最动人的便是主人翁为人父的用心。其次,造意者几乎以同等的企图,表现主人翁的人格与日常风范。而,演员笠智众的独特气质与个人诠释,也不负众望。这或许是造意者,总是特别倚重笠智众的演技的原因。似乎有了他,造意者一贯在作品中,所强调的品格与家庭氛围对人的陶铸作用,就已经保障了一半。故事重心既定,过长的时序与时间跳跃的缺点,则运用悬念与解迷的衔接技巧,降至最低点。如前一场未成年的孩子才被告知,以后暑假都不能返乡与父亲共享溪钓的乐趣,因为做父亲的为了筹学费,必须搬到大城市里找工作。紧接的下一场,儿子则已经是为人师表,当初曾经困扰他的寂寞与思亲的问题,似乎已克服,至少不影响他日后的学习表现。
在表现父亲对儿子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儿子长大后,往往在举手投足的动作间,表现出继承自父亲的相似气质与风范,这就是对上述主题最好的一种说明。
无论现实或戏剧中,要达到主人翁育子的理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戏中,主人翁似乎是透过亲子重逢共处的期待,做为激励学童奋发向上的动力。支持或赞成寄宿学校制度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暗示并强调,让孩子有个安定适合自处思考,同时坚忍寂寞的环境,对养成孩子独立的坚强人格,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当然,这或许也是造意者对一般家庭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所做的针砭。
从戏剧的角度,父子相处时的和乐与融洽,就成为讨喜、温暖人心的发挥重心。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是模仿父亲的行径,如溪钓时父子两人如岀一辙的动作默契。在孩子长大后,则是着力强调做为父亲的主人翁,对前者的温暖,关怀,尊重,又不失开明教诲的气度与用心。
父子如果真的像同一模子,也会让人感觉无趣。这就必须在脚色之间,安排一些对比与张力。戏中的父子间最大的反差,就是孩子对重新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渴望心情,对照上父亲总是勤奋于工作,同时珍惜亲人共处的短暂时光,的一份恬淡、惜福的自在。
当孩子提议辞退教职,搬到东京找工作,也可以与父亲团聚共同生活;父亲在拒绝的同时,难道没有一点向往与遗憾?我想是有的,但就像主人翁所表现的,相对于家人共处的幸福,善尽为人师、为人父的职责,则是更重要的人生实践与抉择。在真实的生活中,并非没有两全其美的安排,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做为戏剧,唯有这样的情节安排,才能突出在意群体、并为他人善尽职责的重要性。
最后一幕,儿子似乎刚成婚,并与新过门的媳妇一起搭乘火车,在返回教职的路上。做父亲的虽一生忍受骨肉分离的寂寞,却在孩子幸福的馀生获得了补偿。这又是一种爱的自我牺牲与昇华的表现。
网路资料显示目前所见的拷贝,省略了与战争有关的部分情节。从最后一次父子共享温泉假期一段,孩子理了一个军人的短发来看,似乎的确如此。又如,父亲住处突然出现的家中的女性角色方面,即使是一名女管家,以造意者缜密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细节的作风,不可能不事先做一些交代与处理。但就目前所见的部分,并不影响以「父亲对独子的教养」为全片主旨所做的诠释。日后若补上剪掉的部分,则应当作一部全新的作品重作注释。
从现代人强调个人主义与生涯逸趣的角度,本片的情节似乎有些牴触时代的氛围。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更凸显了当下的亲子教养,其实忽略了人在克尽责任的环境与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自主人格的重要性。(蔡玮,20170706There Was a Father)
监督:小津安二郎
脚本:池田忠雄、柳井隆雄、小津安二郎
演奏:松竹交响楽団
演出:
堀川周平 - 笠智众
良平 - 佐野周二
その少年时代 - 津田晴彦
黒川保太郎 - 佐分利信
平田真琴 - 坂本武
ふみ - 水戸光子
清一 - 大冢正义
内田実 - 日守新一
和尚さん - 西村青児
汉文の先生 - 谷丽光
中学の先生 - 河原侃二
会社员 - 宫岛健一
医师 - 奈良真养
卒业生 - 大山健二、三井弘次
东北の工业生 - 小藤田正一
(ja.wikipedia.org)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