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影地带Ashes in the Snow 】冻不住的希望
远方,太阳悄然升起,温暖的阳光悄悄渗透灰暗的阴影,爱与包容的力量融化寒冷的铁幕,于极北之地萌生了希望与自由的嫩芽。
电影《灰影地带》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原着被翻译为二十七种语言、畅销全球五十个国家,被誉为波罗的海版的《安妮日记》。本片全片在浩瀚的西伯利亚拍摄,完整重现二战时代史诗般的场景,开往劳改营的火车、苏联军官的服装,均经过详细考究。
二次大战期间,希特勒破害犹太人的悲惨故事,许多的电影或文献资料都历历在目,但那期间希特勒与史达林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史达林在条约中得到波罗的海三小国,一九四O年苏联军队唐而煌之的进入了立陶宛,立陶宛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的一部分,而在史达林统治下的立陶宛人民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电影《灰影地带》透过女星贝儿・波丽所饰演的女主角莉娜的少女视角,引领我们来到了那段时期,进入了立陶宛人民的内心世界。
开朗年轻而正值花样年华的莉娜,喜欢画画更有绘画的天份,那天和父亲谈着申请艺术学院的事宜,弟弟说着有个同学被赶出教室,「他在说地狱,很快的,立陶宛将成为地狱的一分子。」其实此时的他们幸福和乐,小孩子怎会有如此杞人忧天的想法呢?
果不其然的,世界崩坏了,一切的坏事就从如打雷般的敲门声开始。这一幕幕的场景恍如纳粹迫害犹太人般,再回过神来,那并不是纳粹也不是犹太人,但境遇怎会如此相似呢?原来我们所知的二次大战期间除了犹太人外,另有其他人被残忍的对待,而且长达五十年之久。
「艺术就是感知,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你如何看。」
苏联军人带走了莉娜、妈妈和弟弟,并把众多同样遭遇的人一起赶上了火车,载往西伯利亚阿尔泰劳改营。那长达六星期的火车行,是一趟令人不快更是心碎的旅程。「我希望你能用这枝笔把所看见的如实画下来」,莉娜画下了那个伤心的妈妈,画下了那个不再受苦的婴儿,画下了那砰一声后倒地的人们,更画下了渴望自由的心。
难道苏联军人的心是石头做的吗?难道他们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吗?头一次杀人后悔恨的呕吐,以及偷偷施舍的粮券,只能相信他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他所愿意的。
整部电影虽冷凛,却时时蹦出了暖暖的爱,是母亲无私的爱,是姊弟间呵护不舍的爱,是情窦初开不离不弃的爱,因为处处有爱,才时时有再见光明的希望。
劳改营的生活,并不是安份就能安稳过一生,可想而知莉娜绘画的过程并不顺遂。刹那间所画的画全被焚烧逮尽,此时的我已心如刀割,遑论片中的莉娜呢?但天总无绝人之路,弟弟从灰烬飞出来的残画中捡到了父亲的画像,此时希望能不油然而生吗?
本片总是在极度绝望中,让人再度得到重生的力量,不尽是剧情的走向如此,就连那不时穿插的光亮回忆也会让人心暖暖的。但,反之亦然,看似抓到了一丝希望时,总还有更惨的事等着他们。
纵然我心纠结,纵然惨事不断,寒冬与铁网,始终困不住从寂寥荒芜之地中,所萌生的希望。
那位头次杀人就呕吐的军官带着一行所谓的「菁英份子」,浩浩荡荡、跋山涉水来到了北极圈极度荒芜的地方,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最难度过的是冬天的天寒地冻以及要人命的病痛。「我代表违背本意在此的人发言,首先我们需要日常口粮,其次是保暖的衣物和毯子,第三是必需的药品。」莉娜怎敢只身前来并大胆的提出这三项要求呢?极度悲伤及痛苦后所生的勇气,才是求生存最大的力量。
结局是喜也悲,活在那当下的人,不管是被迫害的人,或迫害人的一方,都有其无奈之处,有可为也有不可为,因「不自由,毋宁死」而丧失生命的人更是千千万万,悲愤、悔恨都无济于事,唯有活着才有希望,唯有原谅才能超脱。
最后就以立陶宛总统所说:「这个故事真实呈现出立陶宛人的宿命、流离、苦难,以及为自由而战的义无反顾。这部电影将在西方世界上映,它将成为一个国家在经历顽强抵抗后,倖免于毁灭的真实证据。」这段话来鼓舞正在为自由而战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时时珍惜得来不易的自由。
(本篇文章刋登于 人间福报4/13家庭电影院)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