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从苦情阿信到快乐阿幸
传统母亲的角色,到了我们这个世代形成分水岭。比如我的母亲,一生为家庭奉献,父亲在世时,不仅要当他生意上的左右手,还要照顾一双稚龄的儿女。三十八岁就成了寡妇,悲伤中处理完父亲在台北的小生意,付了员工薪水、卖掉了最后一辆车,带着我和弟弟还有一大卡车的家当,风尘仆仆到台南外婆家依亲。在台南那两年的时光,自尊、自卑、自怜…左右夹攻,是我一生中「狗脸的岁月」。
母亲很爱我们,而且用尽全力,彷彿是要把父亲的那部分也一起爱进来,所以她的心很多,爱心、关心、耐心、开心、伤心、忧心、多心…总是一肩扛;但她的心也特别小,小到话题总离不开孩子、孙子和我们的家。年轻时为了我们和三餐奔忙,年老了一身病痛而无法远游。我问母亲这一生难道没有梦吗?她说,把我们姊弟照顾好、有了好家庭就是她最大的满足。
对传统的母亲而言,「梦想」这两个字太遥不可及,家庭就是她们的全世界,但家人似乎对于她们的付出觉得理所当然。从我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看来,她应该是有很多想法的,只是为了照顾病中的父亲和家庭,梦想显得无足轻重。
我欣赏母亲的贤慧与美德,但如果把「自我」加上去应该更完美。把爱多分给自己一些,把心更放开一些,孩子、孙子并非人生的全部。如果哪一天我升格当阿嬷,绝不可能窝在家里含饴弄孙的,因为阿嬷可能比儿子媳妇还忙。我还有很多梦想、很多事想做、很多书想读想写,没有人能拦阻我。
老妈说我很自私,不愿帮儿子分担,其实像我这种想法的母亲不知凡几。敏隆讲堂、社区大学里满满都是好学不倦的老学生,他们选读各种课程,与授课讲师在课堂上热切互动,每双贪婪的眼睛闪闪发亮。经济状况较好的,参加各种海外主题之旅,今天飞京都赏樱花、明天飞杜拜当阿拉伯皇后,不怕日子太寂寥,只怕时间太少不够用。
今天是母亲节,期许我们做个爱家也爱自己的好母亲。把身心灵照顾好,不给孩子负担更无须为家人瞎操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photo by tatyana tomsickova
http://www.art.com/gallery/id--a1835312/tatyana-tomsickova-posters.htm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