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石涛《台湾男子简阿淘》改编 之二 [阅读心得]
蔡 玮 发布于 2017-07-04
描述一介平民,在法西斯政权底下的恐怖遭遇。性质与几个月前,台湾人在中国遭到绑架的事件丝毫不差
叶石涛《台湾男子简阿淘》改编 之二 [阅读心得]
撰文/蔡玮
〈鹿窟哀歌〉
这篇群戏场面还是比较多。布袋戏比较人形剧粗糙,跨大动作与发挥对话的效果都容易些。何况变形自囚室的背幕与道具,具有抽离现实的效果,较能刺激观者用另一种角度,领略情境与情节的内容。
主景是鹿窟事件的受难农民,进入阿淘同一间囚室,所引起的骚动。以及,阿淘询问阿水伯被逮捕前后山上的状况。
在文学馆,或白色恐怖纪念馆演出都十分合适。
〈吃猪皮的日子〉
看到阿淘在街上被学生葛秋霞认出,后者道出同学主动捐赠牢中的老师毛巾、牙刷、香皂的话语,突然感到周围的空气都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抽干了。光是这景,就值得写入台湾文学地景当中做永久的纪念。突袭方式演出的街街头剧吗,还可带入葛根伯老人,与秋霞少女的猪皮汤摊。是白色恐怖年代,具有励志意义的最佳演出题材。怎么知道阿淘是到白色恐怖滥捕下的牺牲者呢,必须适当的在改编的剧本里加上暗示或点明。
〈邂逅〉
昇华的爱情与婚姻的承诺,会是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救赎吗?这是一篇极不寻常的情话。林雪梅恐怕是责怪简阿淘出狱后没直接去找她,这就显出邂逅下的求婚,并非基于真正的爱恋。雪梅恐怕将阿淘的心,当做是一种单纯的同情;雪梅还有她必须坚持的骨气。这情境,又是辗转了好几次的伤害。这也将前面阿淘遭熟人怒视、逃避,内心所受的戟伤,又向前推了好几步,到了另一个层次。
这里提到的南方吃茶店、度小月,都是府城的场景。街头演剧固然适合,如果先来人形版的娓娓旁白尽说前事,那么真人版的街头剧,就变成一种变换视角的二度强调。二者可以并存吧。府城值得这样的文学地景演出。
〈约谈〉
审讯过程仍旧是惊心动魄的。主要是心理压迫,一股低压到最后一刻才释放掉。改编成定目剧,在那白色恐怖纪念的景点,如新店,演出是格外具有意义。因是景点的动态展演,完整性就另当别论。主要是突出审问的那一景-那三人一组一搭一唱的场面。这三人也可做成文学嘉年华,或白色恐怖游行队伍中的角色扮演吧。若顾忌到完整性,倒大可将整本书《台湾男子简阿淘》,整个改编成多舞台形式的小剧场演出,求其上下排序可以得到前情脉络相承的效果。
〈钢琴和香肉〉
重点是香肉宴。尤其在那军强民弱的形势之下,何况桌椅门窗随时都可以被拆下来当柴火烧。校舍一半被佔用的低压气氛下,借钢琴的序曲,十分有力的强化了这军与民彼此区隔的情境。吃过狗肉之后,对立面的那堵墙,就无法严格的界分了。钢琴像是失去的欢乐,失去的纯美的信仰,就这样的失去喔。
这是一完整的电影拍摄的题材,即使须多作一点密针线的工夫。但也是值得的。因为那是两个时空中的人物,两个时代接触所遗留下的痕迹。多么想那架钢琴能回到立人国小,回到孩子的身边,并且要为它做个盛大的欢迎仪式!
简阿淘与王秀琴俩教师,跟着一夥衣着褴褛的军人后头。那夥人将一架钢琴像綑绑大猪一样的抬着走。两组人一步一趋,简与王不时想要阻止,又被人用手势制止。于是惊疑不定、小心翼翼的尾随而来-如此地构思下的文学嘉年华组合的好材料。
〈夜袭〉
多半是行路中的景,正是舞台剧求之不得的格局。祭拜与行刑的戏,可放在幕后做暗场戏处理,意即只闻其声。此戏的改编演出,最适合在虎崎乡的旧神社原址,其次是在二二八纪念馆,作纪念性质的演出。
打倒法西斯政权,果然由台湾人发出最纯正的一击。即使力量多么悬殊,但历史与记忆会继续蓄积力量,只要不遗忘前人牺牲奋斗的宗旨。这与国共内战不同,而与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的民权保障同盟同调,同样的旗帜。这层油水不融的是非道义分辨,何时才能昭然于历史的舞台,敷衍与粉饰是无法告慰亡灵的。不然,先从文学的舞台做起吧。
〈线民〉
改编成布袋戏再合适不过,况且有狗咬歹徒,众人合力杀猪的场面,一定十分趣致。侦查小学老师王启府等人的秘密聚会,一大段黄知高思绪的描述,极适合改写成人物的独白。
结局里,黄知高被王启府的组织反咬下狱,有努力做成喜剧收场的意味。但直可当作戏剧的娱乐功能,而取其反映时代氛围的价值。此点也可视抓私宰为喜剧调节的作用。在白色恐怖纪念日或主题展览馆演出,预期可兼顾社教与娱乐的效应,不定更为讨喜。
〈船过水无痕〉
借少女高锦绸的观点与经历,介绍台共转战「台湾自治联盟」的时代背景。台盟的创始人,谢雪红,其历史定位一直有争议,这就好像说,台共到底该不该算是国际共产联盟的一支,又或是中共的一支,甚至,仅是台湾本土自发性的左派组织。本篇以台南人的观点,从二二八台湾人所受的苦难(阿绸的父亲,泥水匠乌嘴伯,木匠李本顺的工作搭档,正是高雄火车站地下道大屠杀的罹难者),延伸到台湾人自治,与打倒法西斯政权的结论,乃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就凸显文学地景的角度,必须与现实的意识形态宣传区隔。后者暂且不论,若欲达到前者的目的,便需令观众在无压迫感的情况下,领略时代存在过的地景-如今以文学的无形地景而存在-那附丽的基础便更宽厚,更普遍。若改编成戏剧,以布袋戏的形式,在文学馆或故事相关的地点,或任何有地缘关系的日式民居宿舍演出,皆十分合适。
故事内容中提到的场景有:天宫庙,鱼寮,防风林,海港,日式宿舍,万川饼舖,顺生医院等。情节既有在地劳动的工序,有恋爱,追踪,甚至大屠杀场面,因此绝对具有戏剧性。而砌末本就是偶戏的兴味所在,必须大量的使用,看那玩具样的什物,舞起来逼真肖似,别是一种视觉与热闹的噱头。渔船啊,公车啊,蚵寮啊,补网啊,抬渔获,与分渔获的鱼篮之类,必定要细心的制作。甚至在未演出的时节,当作静态的展示品也十分的合适,永久定目剧的企划自然在其中矣
-[后记]叶老的这本小说集,内容完全是描述一介平民,在法西斯政权底下的恐怖遭遇。性质与几个月前,台湾人在中国遭到绑架的事件丝毫不差。
李明哲事件,让纪念228与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活动,又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从族群冲突的阴影中昇华,走向反战争,与反法西斯迫害人权的普世价值。
因为有这些无辜者的受难与牺牲,甚至加害者的参与,才让后代的我们,对战争的狂妄,与法西斯侵害人权的做法,有了天然的免疫力。
这是重新让台湾人凝聚在一起的事件、与痛苦的历史教训,如今已成为所有台湾人共同的资产。古今中外,再没有比这个结局更圆满的。悲情已经远去,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台湾的军队,要成为全球反侵略战争、反武力恫吓的坚强堡垒。台湾的政府与人民,要向全人类宣扬,反战争要和平,反法西斯要人权,的胜利经验与果实。从全民共识的实践中,充实国人的自信心;同时陶铸涵养新一代的人,做为世界公民,有教养、有勇气,自信、乐观的新气象。(蔡玮,20170704。20111206叶石涛《台湾男子简阿淘》改编之二)
《台湾男子简阿淘》
作者: 叶石涛
出版社: 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地:台湾
出版日期:1994
语文:繁体中文
目录
序
夜袭
钢琴和香肉
红鞋子
墙
铁槛里的慕情
鹿窟哀歌
吃猪皮的日子
邂逅
约谈
附录 船过水无痕
附录 线民
(airitibooks.com)
叶石涛《台湾男子简阿淘》改编 之二 [阅读心得]
撰文/蔡玮
〈鹿窟哀歌〉
这篇群戏场面还是比较多。布袋戏比较人形剧粗糙,跨大动作与发挥对话的效果都容易些。何况变形自囚室的背幕与道具,具有抽离现实的效果,较能刺激观者用另一种角度,领略情境与情节的内容。
主景是鹿窟事件的受难农民,进入阿淘同一间囚室,所引起的骚动。以及,阿淘询问阿水伯被逮捕前后山上的状况。
在文学馆,或白色恐怖纪念馆演出都十分合适。
〈吃猪皮的日子〉
看到阿淘在街上被学生葛秋霞认出,后者道出同学主动捐赠牢中的老师毛巾、牙刷、香皂的话语,突然感到周围的空气都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抽干了。光是这景,就值得写入台湾文学地景当中做永久的纪念。突袭方式演出的街街头剧吗,还可带入葛根伯老人,与秋霞少女的猪皮汤摊。是白色恐怖年代,具有励志意义的最佳演出题材。怎么知道阿淘是到白色恐怖滥捕下的牺牲者呢,必须适当的在改编的剧本里加上暗示或点明。
〈邂逅〉
昇华的爱情与婚姻的承诺,会是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救赎吗?这是一篇极不寻常的情话。林雪梅恐怕是责怪简阿淘出狱后没直接去找她,这就显出邂逅下的求婚,并非基于真正的爱恋。雪梅恐怕将阿淘的心,当做是一种单纯的同情;雪梅还有她必须坚持的骨气。这情境,又是辗转了好几次的伤害。这也将前面阿淘遭熟人怒视、逃避,内心所受的戟伤,又向前推了好几步,到了另一个层次。
这里提到的南方吃茶店、度小月,都是府城的场景。街头演剧固然适合,如果先来人形版的娓娓旁白尽说前事,那么真人版的街头剧,就变成一种变换视角的二度强调。二者可以并存吧。府城值得这样的文学地景演出。
〈约谈〉
审讯过程仍旧是惊心动魄的。主要是心理压迫,一股低压到最后一刻才释放掉。改编成定目剧,在那白色恐怖纪念的景点,如新店,演出是格外具有意义。因是景点的动态展演,完整性就另当别论。主要是突出审问的那一景-那三人一组一搭一唱的场面。这三人也可做成文学嘉年华,或白色恐怖游行队伍中的角色扮演吧。若顾忌到完整性,倒大可将整本书《台湾男子简阿淘》,整个改编成多舞台形式的小剧场演出,求其上下排序可以得到前情脉络相承的效果。
〈钢琴和香肉〉
重点是香肉宴。尤其在那军强民弱的形势之下,何况桌椅门窗随时都可以被拆下来当柴火烧。校舍一半被佔用的低压气氛下,借钢琴的序曲,十分有力的强化了这军与民彼此区隔的情境。吃过狗肉之后,对立面的那堵墙,就无法严格的界分了。钢琴像是失去的欢乐,失去的纯美的信仰,就这样的失去喔。
这是一完整的电影拍摄的题材,即使须多作一点密针线的工夫。但也是值得的。因为那是两个时空中的人物,两个时代接触所遗留下的痕迹。多么想那架钢琴能回到立人国小,回到孩子的身边,并且要为它做个盛大的欢迎仪式!
简阿淘与王秀琴俩教师,跟着一夥衣着褴褛的军人后头。那夥人将一架钢琴像綑绑大猪一样的抬着走。两组人一步一趋,简与王不时想要阻止,又被人用手势制止。于是惊疑不定、小心翼翼的尾随而来-如此地构思下的文学嘉年华组合的好材料。
〈夜袭〉
多半是行路中的景,正是舞台剧求之不得的格局。祭拜与行刑的戏,可放在幕后做暗场戏处理,意即只闻其声。此戏的改编演出,最适合在虎崎乡的旧神社原址,其次是在二二八纪念馆,作纪念性质的演出。
打倒法西斯政权,果然由台湾人发出最纯正的一击。即使力量多么悬殊,但历史与记忆会继续蓄积力量,只要不遗忘前人牺牲奋斗的宗旨。这与国共内战不同,而与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的民权保障同盟同调,同样的旗帜。这层油水不融的是非道义分辨,何时才能昭然于历史的舞台,敷衍与粉饰是无法告慰亡灵的。不然,先从文学的舞台做起吧。
〈线民〉
改编成布袋戏再合适不过,况且有狗咬歹徒,众人合力杀猪的场面,一定十分趣致。侦查小学老师王启府等人的秘密聚会,一大段黄知高思绪的描述,极适合改写成人物的独白。
结局里,黄知高被王启府的组织反咬下狱,有努力做成喜剧收场的意味。但直可当作戏剧的娱乐功能,而取其反映时代氛围的价值。此点也可视抓私宰为喜剧调节的作用。在白色恐怖纪念日或主题展览馆演出,预期可兼顾社教与娱乐的效应,不定更为讨喜。
〈船过水无痕〉
借少女高锦绸的观点与经历,介绍台共转战「台湾自治联盟」的时代背景。台盟的创始人,谢雪红,其历史定位一直有争议,这就好像说,台共到底该不该算是国际共产联盟的一支,又或是中共的一支,甚至,仅是台湾本土自发性的左派组织。本篇以台南人的观点,从二二八台湾人所受的苦难(阿绸的父亲,泥水匠乌嘴伯,木匠李本顺的工作搭档,正是高雄火车站地下道大屠杀的罹难者),延伸到台湾人自治,与打倒法西斯政权的结论,乃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就凸显文学地景的角度,必须与现实的意识形态宣传区隔。后者暂且不论,若欲达到前者的目的,便需令观众在无压迫感的情况下,领略时代存在过的地景-如今以文学的无形地景而存在-那附丽的基础便更宽厚,更普遍。若改编成戏剧,以布袋戏的形式,在文学馆或故事相关的地点,或任何有地缘关系的日式民居宿舍演出,皆十分合适。
故事内容中提到的场景有:天宫庙,鱼寮,防风林,海港,日式宿舍,万川饼舖,顺生医院等。情节既有在地劳动的工序,有恋爱,追踪,甚至大屠杀场面,因此绝对具有戏剧性。而砌末本就是偶戏的兴味所在,必须大量的使用,看那玩具样的什物,舞起来逼真肖似,别是一种视觉与热闹的噱头。渔船啊,公车啊,蚵寮啊,补网啊,抬渔获,与分渔获的鱼篮之类,必定要细心的制作。甚至在未演出的时节,当作静态的展示品也十分的合适,永久定目剧的企划自然在其中矣
-[后记]叶老的这本小说集,内容完全是描述一介平民,在法西斯政权底下的恐怖遭遇。性质与几个月前,台湾人在中国遭到绑架的事件丝毫不差。
李明哲事件,让纪念228与白色恐怖受难者的活动,又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从族群冲突的阴影中昇华,走向反战争,与反法西斯迫害人权的普世价值。
因为有这些无辜者的受难与牺牲,甚至加害者的参与,才让后代的我们,对战争的狂妄,与法西斯侵害人权的做法,有了天然的免疫力。
这是重新让台湾人凝聚在一起的事件、与痛苦的历史教训,如今已成为所有台湾人共同的资产。古今中外,再没有比这个结局更圆满的。悲情已经远去,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台湾的军队,要成为全球反侵略战争、反武力恫吓的坚强堡垒。台湾的政府与人民,要向全人类宣扬,反战争要和平,反法西斯要人权,的胜利经验与果实。从全民共识的实践中,充实国人的自信心;同时陶铸涵养新一代的人,做为世界公民,有教养、有勇气,自信、乐观的新气象。(蔡玮,20170704。20111206叶石涛《台湾男子简阿淘》改编之二)
《台湾男子简阿淘》
作者: 叶石涛
出版社: 草根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地:台湾
出版日期:1994
语文:繁体中文
目录
序
夜袭
钢琴和香肉
红鞋子
墙
铁槛里的慕情
鹿窟哀歌
吃猪皮的日子
邂逅
约谈
附录 船过水无痕
附录 线民
(airitibooks.com)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