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电影4】《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观后感:也没那么瞎的剧情
网路上绝大多数对《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 2017)的评价不仅极差甚至骂声连连,连IMDB也给了5.3极低的分数,对于身为一位金刚迷而言,这样的结果蛮让人难过的,至少在商品置入上《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比前一集收敛许多,观众起码不会被疲劳轰炸,更至少夏普上校(Colonel Sharp)、蓝尼队长(Captain Lennox)和西蒙斯(Simmons),在芝加哥大战和博派金刚一样通通失去身影之后,也都在这次各自顶着花白的头发回锅,并且在自己曾经种过的树下乘凉。
受到第四集《变形金刚:绝迹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 2014)的影响,版主这次并没有抱持着希望进入电影院,算是为自己先打了一个预防针,直到看到博狂派双方开始打架时只能躲起来的可爱甩轮(Wheelie,又称轮转),和一口吃掉当地警长警车的恐龙巴特(Dinobots,又称机器恐龙)出现后,当初进电影院的疑虑全部和面包瞬间一起吞下肚,了却版主怀念之情。
圆桌武士、梅林与变形金刚
很多无法忍受《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荒腔走板的网友,对于中世纪亚瑟王与他的圆桌武士,居然是靠12位变形金刚打赢战役的桥段感到嗤之以鼻,大家没想到原来变形金刚里也有12位金刚武士,但实际上在「G1动画」版本的第40集情节,确实加入了狂派与博派在中古世纪与武士和魔法师Beorht交手的过程,时间则落在西元543年。「G1动画」版本当中,博派方面只有战戟(大陆翻译,Warpath)和滑车(大陆翻译,Hoist)应战,但因为两位博派大将磁场能量不足,导致整个局势由狂派的天王星(Starscream)主导,最后必须仰赖魔法师Beorht运用雷电的魔法神秘力量,才让战戟与滑车恢复能量制服天王星。
如今麦可贝(Michael Bay)的《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则是把「G1动画」当中中古世纪武士的故事扩大至12位圆桌武士,并且把魔法师Beorht的名字大刺刺地直接冠上魔法师梅林(Merlin)的大名,并且将梅林的权杖视为启动赛博坦星(Cybertron)的重要能量。这种连结虽然完全颠复影迷的记忆,不过至少从今天开始所有影迷终于搞懂,原来火种源(All Spark)是变形金刚的灵魂,原能矩阵(或称领导母体 Matrix of Leadership)是赋予变形金刚生命的重要能量,至于魔法师梅林的权杖则是重新开启赛博坦星能源的那一把重要钥匙。
虽然看过「G1动画」第40集不难让人理解,为何麦可贝要把昆特沙(Quintessa)增强磁场能量的地点选在英格兰的巨石阵,不过,就算我们想透过「G1动画」合理化电影情节,但在编剧的安排下,仍然发展出一位超级平凡的后裔子孙与昆特沙怪异的连结,即使剧情十分牵强与不合理,但跟一位平凡的学生山姆(Sam)在第二集《变形金刚:复仇之战》(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2009)里独自拯救柯博文(Optimus Prime)有何不同?这种英雄主义的狂傲在好莱坞英雄片当中并不稀奇。
麦可贝开始叙述赛博坦星的历史
绝大多数的金刚迷以为看「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是在看金刚「变形」,虽然刚开始,这样的噱头确实可以造成话题,但随着十年悄悄地过去,你会发现「变形」已经慢慢不再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重点,导致很多影迷出了电影院还是看不懂到底电影在演些什么,那是因为麦可贝开始在跟影迷阐述古老星球赛博坦星的故事,如果我们不知道赛博坦星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就无法得知,为何在《变形金刚:绝迹重生》当中柯博文可以轻易地驾驭一只巨型恐龙,更无法理解,为何密卡登(Megatron)会被改造继而成为格威龙(Galvatron),如今柯博文居然还会脑残到跑回地球抢下梅林权杖,搞得所有影迷一头雾水。
前四集,麦可贝在剧情中穿插了很多新题材,大部分的主戏仍由新故事剧情主导,要理解并不困难,直到《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上映,里面提到的主戏绝大多数都是30年前「G1动画」当中设定的题材,如此跳跃式的剧情铺陈,也难怪让所有人骂翻天。
其实「G1动画」第40集的故事属于「单一事件」,因此并没有过多复杂的连结,只要知道在「变形金刚」的过往中曾经有这么一段,并不影响对整体电影情节的了解,但是最大的麻烦是另外一段牵扯不清的重要主线,而麦可贝将这个主线选择留给了赛博坦星而非柯博文。
不过,曾经身为大萤幕巨星的柯博文与密卡登在「五面怪、昆特沙、尤尼克隆」的跟前,只能算是小小的后生晚辈,而这几个超级陌生的名字却是把前四集故事搞得天翻地复的重要导火线,也是第二集《变形金刚:复仇之战》当中天火(Jetfire)口中古代至尊时期的古代金刚。换句话说,从第四集《变形金刚:绝迹重生》开始,麦可贝追朔的就是博派乘坐「方舟」(Ark)与狂派乘坐「复仇女神」(Nemesis)在宇宙大战时期的故事。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过去我们看「变形金刚」看的都是枝微末节,但现在我们看的「变形金刚」就是大事记。
五面怪、昆特沙与尤尼克隆
所有影迷可别忘了一件事,最早出现实体「变形金刚」的祖师爷至尊太君(Primacron)(又称普莱马克隆)尚未出现,继而由至尊太君一手创造的元始天尊(又称普莱玛斯)(Primus)和尤尼克隆(又称宇宙大帝)(Unicron)两位第一代顶级变形金刚,至目前为止只闻楼梯响,而他们三位才是改变整个金刚宇宙最大的「元凶」。
由于邪恶的尤尼克隆最后伤害了创造他的至尊太君,同时也和同袍元始天尊展开决斗,才会造成宇宙间的大混战。基本上「变形金刚」设定的尤尼克隆属于邪恶派金刚,但他是祖师爷级因此不是狂派成员,虽然在「G1动画」版本里被至尊太君创造出来,但是在其他版本的设定当中,尤尼克隆属于由一种虚无飘渺的黑暗能量,当大爆炸(Big Bang)发生形成宇宙之后,这股黑暗能量渐渐形成一种实体,而这个实体则是一颗长了角的行星,而这颗行星在宇宙中游荡时凡经过任何一颗行星,均会将其吞下,导致这颗行星越来越大,而这个超级庞大的实体最后也渐渐变身成为尤尼克隆。当他飘荡在宇宙时,发现赛博坦星当中的柯博文已经死亡,随即把垂死的密卡登改造成为第四集《变形金刚:绝迹重生》的格威龙,然而在电影版本里改造格威龙的则是人类。
所以当《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设定的昆特沙告知柯博文地球就是尤尼克隆时,柯博文说什么都要把权杖抢回来以修补受创的赛博坦星,因为那即将就是尤尼克隆和元始天尊的再次交战,等同于两颗星球的对决。
但是那么到底谁是昆特沙?为何看似极不起眼的娇小金刚可以把一位「至尊」搞得服服贴贴,说穿了《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里昆特沙其实就是曾经统治赛博坦星的五面怪(Five Faces of Darkness),在原本动画版本中设定的「昆特沙」只是一颗星球,居住在昆特沙星球的是昆特沙人(Quintessons),这段过往,版主曾经在第三集「狂派金刚」介绍警戒至尊(Sentinel Prime)时有略为提到。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电影版本中柯博文被娇小的昆特沙收服,并不是没有原因,如果说至尊太君创造出元始天尊和尤尼克隆,元始天尊创造出赛博坦星和变形金刚,那么五面怪则是在赛博坦星将金刚分为民用(即为日后的博派)与军用(即为日后的况派)两种类型的统治者。以此角度推论,《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版本中的赛博坦星仍然由原本被称之为五面怪,并且是麦可贝口中的昆特沙所统治。
罗德至尊 VS 报应至尊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罗德至尊(Hot Rod/ Rodimus Prime)和报应至尊(Nemesis Prime)。既然身为「至尊」,罗德至尊的地位应不亚于柯博文,虽然年纪是所有「至尊」当中最为年轻的一位,但是还不至于沦落到在《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当中,只是一位说着一口法国腔调,并且成为女博士专属司机的蓝宝坚尼,真是太过可惜这个角色。
早在赛博坦星成为行星之初,元始天尊创造出13位守护行星的至尊以对抗尤尼克隆的邪恶势力,而这些至尊在《变形金刚:复仇之战》天火的口中只有7位。「变形金刚」不同动画版本中13位至尊的「部分名单」会略有不同,表示不是每一个版本都是相同的至尊,罗德至尊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
Doorhenge
在《变形金刚电影版》(THE TRANSFORMERS: THE MOVIE, 1986)当中提到,当柯博文曾经面临垂死之际,罗德因接着柯博文从手中掉落的「原能矩阵」,利用此尤尼克隆最害怕的巨大力量将其摧毁,并随即取代柯博文的地位晋身成为博派的领导者,「至尊」头衔因而正式确立。罗德成为「至尊」的剧情不是只有电影版有提到,连在英国版本的漫画里(如#133 "Headhunt, 1987、#224 "Wanted: Galvatron - Dead or Alive, 1987"、#254 "Yesterday's Hero! part3, 1989" and "White Fire, 1990" 等)也都有罗德至尊领导博派的故事情节。
在麦可贝的「变形金刚」世界里,柯博文是唯一的至尊,自然只能让第一次才出现的罗德安排成为跑龙套角色。
HollowBerserk
至于另一个邪恶势力则非「报应至尊」莫属,然而这个角色也不是麦可贝自己瞎掰出来的,早在在动画电影《变形金刚:微型传说/ 变形金刚:舰队系列》(维基百科翻译)(TRANSFORMERS: ARMADA, 2003)第43集的剧情当中,就曾经出现由尤尼克隆创造出来的「邪恶柯博文」-「报应至尊」,而这个邪恶至尊的力量太过强大,不论是博派还是狂派都不是他的对手,虽然电影里称他为「至尊」,但很多金刚迷并不认为他有资格成为「至尊」。
至于对所有影迷觉得最瞎的桥段就是柯博文瞬间成为报应至尊,而这位报应至尊还跟大弟子大黄蜂(Bumblebee)干架,其实这个桥段也不是麦可贝瞎想出来的,因为早在《变形金刚:领袖之证》(TRANSFORMERS: PRIME, 2010-2013)早就有这么一段过往。不要说是和大黄蜂互看不顺眼,连柯博文都曾经和报应至尊厮杀过。
Aeon TFP
不足为奇的脑残好莱坞式风格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从1974年开始,日本「TAKARA」将美国「孩之宝」(Hasbro)的玩具「Combat Joe」改变成为日本孩童喜爱的玩具「变身化身人」(変身サイボーグ),到第二代玩具「微星小超人」(ミクロマン)再到1982「微星机器人」(ミクロロボット),机器人玩具不但越变越复杂,随着商品受到广大市场欢迎之后随即衍伸出各种故事情节,直到1984年,「变形金刚」首次在美国电视频道中播出。从此以后,「变形金刚」系列不论是漫画、卡通、动漫甚或电影,也随之有了各种不同版本的题材,「G1动画」(Generation 1)就是第一代电视卡通版本,只是到了23年后的2007年开始,我们开始看的都是麦可贝的电影版本。
虽然多数网友对《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有极差的负评,但如果有看过其他漫画、卡通和动漫版本的网友,再来比对麦可贝的「最后的骑士」,应该不难发现还是后者的最新版本较为吸引人。至少对版主来说,除了声光效果之外,当昆特沙提到地球就是「尤尼克隆」的时候,那种情绪是一种惊喜瞬间转为极度的亢奋,因为看多了金刚变形和金钢大战,仍想回过头看看到底麦可贝如何诠释古代金刚。
我们都知道麦可贝的「变形金刚」系列版本从2007年开始就很有典型美国「好莱坞式」的脑残风格,甚至有点破坏「原汁原味」。所以如果我们刻意「麻醉」自己,并「说服」自己「变形金刚」世界之所以剧情如此混乱,除了每个版本都想找编剧重新编写「G1动画」的故事,也更因为,在「变形金刚」的宇宙世界里产生了许多「平行宇宙」,那么看《变形金刚:最后的骑士》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情绪,起码比起前一集,看着一个爱耍酷的中国人带着老外和一颗「种子」(Seed)在香港街头跑来跑去的情景要好得多,重点是,这次并没有那么多金刚死掉,起码下次还能见到他们。
以上资料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formers_(film_series)
http://transformers.wikia.com/wiki/Main_Page
http://tfwiki.net/wiki/Main_Page
(文.Jennifer Corleone Wu)
© Jennifer Corleone Wu All Rights Reserved. In 2017.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