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之物哀

夏蒂蒂 发布于 2017-09-29

不知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学建筑搞艺术玩剧场或广告的,都忒爱当黑衣人。时尚设计界更多了,东瀛两大「黑乌鸦」代表-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更是对黑色一往情深。

 

说到黑,大概没有比日本人更究极的了。以茶器为例,几个世纪以来,单单为了烧出不一样个性的黑色茶杯,做了无数的钻研。大和民族对于黑的执恋,大概从十九世纪被欧美「黑」撞开锁国大门之后,整个色彩基因就「明治维新」了(阿桑很会掰)。二十世纪下半叶,一批服装设计师如高田贤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相继跃上世界时尚伸展台。然而在文化艺术上,他们不仅大步向前走还拼命往回看,从古建筑、古美术、古着文本中还原传统色彩,例如平安时代的瓜红、薄柿、海松茶、鸭川鼠…等令人意想不到的颜色。

 

日本人执迷的黑,有不同的层次纹理和细微的情绪变化,渗透着一股「物哀」之美。就像花瓣飘落的樱吹雪,美在转瞬即逝、一期一会,也像武士道,把自杀当成一种美学的终极旅程,自我的完成式。这股物哀之美更弥漫到文学、艺术、音乐,例如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字画面感强烈,美到让人深呼吸的淡淡哀伤与不可逆的宿命,继之而来的是虚空与徒劳。又如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被儿媳冷落的老夫妇坐在海边石坝上的无言落寞;《晚春》在居酒屋独酌的老父亲以及长空下的晾衣绳,那些鼓着风的衣裳犹未知「景依旧、人事非」,都是无以名状的寂寥物哀。

 

「物哀」是一种情绪,并非真正的哀伤与绝望,像晴空下的一抹浮云,可意会难以言传,若用咱们古人的说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面直译:感伤忧怀时看见花开而落泪,无奈离别时听见鸟鸣不禁心头一颤。很林黛玉的fu),用五感去体会自然万物带给我们的唯美感受,并珍惜当下得来不易的缘分。心有所动,即是物哀。

 

*Photo by Werner Bischof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