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橘子红了》小说叙事观点
夏蒂蒂 发布于 2017-12-25
最近在思考小说人称的叙事观点,无论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称,各有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刚才翻阅了琦君老师的中篇小说《橘子红了》,发现第一人称的故事主述者不是主角,而是旁观者,作者透过旁观的「我」(阿娟)去推展主角(秀芬)的故事,两个女孩仅相差两岁,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苦命女秀芬年方十八,却嫁给了足以当她老爹的男人当三姨太,大老爷长年在外,只有橘子红了的季节才回来,对待老家妻妾就像采橘子似的,捡个鲜红的嚐嚐,只吃一口就丢弃,于是《橘子红了》就成了深闺怨妇的一首挽歌,在无情的岁月等待与蹉跎中,女人成了槁木死灰的烂橘子。
《橘子红了》后来被拍成电视剧果然红了,周迅演活了楚楚可怜的秀芬。相对于原着小说的人称视角,电视剧必然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观点来推展剧情的。回到小说文本,私以为这样的叙事观点也是有侷限的,因为只能告诉读者「我」(阿娟)的所见所感,超出「我」理解范围的就只能片面描写。至于主角(秀芬)甚或其他人的心理活动也只能间接推想了。但琦君老师这样的安排自有考量,由于小说改编自真人真事,留一点观看景深,可以更客观看待传统父权封建思想下的悲歌,对于人性的善恶、美丑、对错,反而有更冷静的控诉,让作品在淡淡的哀愁中更有深度。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