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谷丰【踏响人生 Tap: The Last Show】(2017)

蔡 玮 发布于 2017-12-05
水谷丰【踏响人生 Tap: The Last Show】(2017)

艺术就像奢侈品一样的殊价财,其消费的佔比增加又高过所得成长的幅度

撰文/蔡玮

一部娱乐性十足的励志小品,甚至能产生剧场临场般的振奋。舞台上的一场意外,巧妙的隐喻艺术生涯的中辍—尤其因为家庭生计等各种现实因素。后生接续前辈的舞台经典,正说明艺术的生命是一代代人前仆后继付出代价换来的。
舞蹈不像交响乐,受到电子媒体、数位拷贝的流通冲击较小(詹姆斯.海布伦James Heilberun,查尔斯.盖瑞Charles M. Gary,《艺术.文化经济学》,2001)。踢踏舞不似古典芭蕾,属于易于融入新的创新的舞蹈类型。创新的处理,容易吸引新的、年轻的族群。踢踏舞也不像芭蕾或平剧,创新之馀恐怕失去保守的、年长的观众。像踢踏舞这样的外来表演艺术,必须靠教育、媒体揭露等方式,培养观众的兴趣与品味。本片透过参与演出成员的生涯故事,将对人物的移情延伸到对踢踏舞的喜爱、接纳,可说是成功的示范—片中的末日气氛除为了衬托主人翁的悲壮高大,也有感召观者关心艺术表演未来的用意。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剧组到位的舞台技术与创新表现,让人感觉踢踏舞不再是西方的艺术,它脱离了孕育她的原生地,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无形资产。这让我想到书中所说的,一个剧场在地方上的一个明显的价值与意义,是它能够增加当地人的荣誉感、与对群体的认同感(同前书)。
表演艺术之生产力迟滞的问题—如演奏或表演必须当下完成且同样的时间无法提高产量,又可以借助加场达到类似规模生产的效果—尤其舞台道具可以重复使用而不必增加新的成本。所有表演艺术的成本又受到经济成长、薪资成长、物价指数的推动垫高,在单位劳动生产力无法提昇的情形,只会额外增加经营的困难—甚至剧院的票价往往必须高过物价指数的增长。想必片中的剧场也曾遭遇到相似的困境,尤其剧团的搭档一个罹患绝症一个跛足,正好做了剧场状况的隐喻。好消息是,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艺术就像奢侈品一样的殊价财,其消费的佔比增加又高过所得成长的幅度。
其中,教育对于参与欣赏艺术的人口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影响力又高过个人的所得增长。本片对促成在地观众对踢踏舞的认识、喜爱,可说是功德一件,说不定还能促成类似的舞蹈剧场的成立、或对相似的团队投以关注。而一地表演艺术业的发达兴旺,往往能吸引外地前来观赏的人口,间接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的附带消费。就有一种说法,一地的兴盛的表演艺术就像出口商品一样,能创造外汇收入(同前书)。十分值得政府与民间一同努力。(蔡玮,20171205踏响人生)
导演:
水谷丰Yutaka Mizutani
编剧:
两泽和幸 KAZUYUKI MOROSAWA
演员:
岸部一德 Ittoku Kishibe  ............剧场老板 毛利喜一郎
水谷丰 Yutaka Mizutani  ............踢踏舞者 渡真二郎
清水夏生 Natsuo Shimizu  ............阿诚
北乃纪伊 Kie Kitano
六平直政 Naomasa Musaka
前田美波里
(atmovies)

转载请注明源自 每日美剧 www.meirimeiju.com